a片直接观看网址-大逼图-黑人解禁濑亚美莉-久久久AV|www.jwtjt.com

夏季風: “把房梁抬高,木匠們”

作者:羅穎 2024年11月4日 專題 ?人物

問過許多畫廊主同一個河題:你最喜歡工作中的哪個環節?

夏季風的回答最令人意外:

出神和恍惚。

先讓這個答案在空中飄一會。


2024年11月,由建筑師孫大勇設計的蜂巢北京總部全新亮相
攝影:董林
2024年11月,由建筑師孫大勇設計的蜂巢北京總部全新亮相
攝影:董林

 

一個既古典又現代的

德系極簡風格建筑問世

 

回到798藝術區E06區,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的地址。10月中旬,它還被高聳的綠色圍擋遮得嚴嚴實實。在主打“降本增效”的經濟下行期,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一反其道,在金九銀十的黃金檔期里,大刀闊斧地改造起了空間。

蜂巢北京空間的改造計劃早已醞釀多年,直到去年6月蜂巢上海空間落戶外灘歷史風貌區,夏季風才下定決心開干。

 

蜂巢上海外觀
蜂巢上海外觀

 

蜂巢上海所在的中一大樓,是一幢介于新古典主義和近現代主義風格之間的歷史保護建筑。大門口對列的變體愛奧尼巨柱、內部巨大的彩色玻璃穹頂都讓夏季風一見傾心。他喜歡空間里彌漫的形而上氣息,“會對作品氣質有無形中的提升”。

夏季風希望將這種感受延伸至蜂巢北京總部的空間。他心里有一個憧憬的模樣:理性主義風格和古羅馬建筑氣質融為一體,類似于意大利羅馬的文明宮。這也符合798藝術區高大廠房的格局和包豪斯的基因屬性。他的想法與建筑師孫大勇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

 

 

夏季風: “把房梁抬高,木匠們”
改造后的蜂巢北京總部外景和入口處

攝影:夏至
改造后的蜂巢北京總部外景和入口處
攝影:夏至

 

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了近100天后,一個既古典又現代的德系極簡風格建筑問世,依然是國內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畫廊空間,整體高挑而厚重,高級感拉滿的淺灰色門面以及方型立柱,巨大的超白高透落地玻璃,一切都長在了夏季風的審美上。

 

改造后的整體建筑就像一件

巨大無比的近似極簡風格的雕塑作品

攝影:夏至
改造后的整體建筑就像一件
巨大無比的近似極簡風格的雕塑作品
攝影:夏至

 

“試探一下當代藝術有沒有

抬高標準的可能”

 

事實上,改造前的蜂巢空間條件,也可說是有口皆碑。

為什么要在此時大費周章的重新改造和裝修?

“把房梁抬高,木匠們。”夏季風借用 J.D. 塞林格的話調侃道,“房梁是一切上升的匯合處和標桿,建筑是這個道理,作為一家藝術機構同樣如此。在精神普遍下沉的時代,我們試探一下當代藝術有沒有抬高標準的可能。”

為了抬高房梁,蜂巢在過去的十一年里做了哪些努力?

 

費亦寧:飛飛的網
蜂巢北京,202
費亦寧:飛飛的網
蜂巢北京,202

 

擁有50多位密切合作的藝術家,80、90后占到60%的比例,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青年藝術家矩陣。11年前啟動的“蜂巢·生成項目”,為新一代年輕藝術家登臺亮相做足了鋪墊。當下活躍的年輕面孔,蜂巢系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

然而“年輕”并非蜂巢的全部。中國當代藝術脈絡里的遺珠,具象、抽象、水墨、雕塑、裝置、影像等等都可以在蜂巢的版圖里找到。起初幾年,蜂巢針對不同媒介和門類,做了一系列的梳理性展覽;最近幾年又強化了“戰后”“亞洲”等概念,蜂巢的藝術線索愈發嚴謹和明確。

在多層級的藝術家結構之外,蜂巢也在不斷開疆拓土。去年入駐上海外灘歷史風貌區,開辟了“蜂巢|上海”和“蜂巢·生成”兩個全新獨立的空間,抱以“陸上行舟”的心態開啟長三角地區的深耕。

這并不是蜂巢第一次走出北京。早在2017年就落戶深圳,成為這個新興城市畫廊行業的先行者。盡管因為疫情原因在2020年關閉了位于華僑城文化創意園的空間,但并不意味著今后不會返場。“大灣區是北京和上海之外的中國另一個重要區域,香港、深圳、廣州都是藝術的應許之地,等待未來合適的時機,”夏季風說。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團隊合影,2022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團隊合影,2022

 

對外,蜂巢的藝術家在美術館的項目接連不斷,建立展覽、收藏合作;對內,招賢納士,組建起一支國際化精英隊伍。采訪中,夏季風不止一次提到令他引以為豪的團隊,“他們就像我的家人”

雖然是一家商業畫廊,但蜂巢少見地擁有自己的策展團隊,其工作能力絕不亞于一般的美術館,如年輕策展人楊鑒、于非、趙小丹、唐一菲等,他們對于同齡的80、90一代藝術家的推動尤為顯著。其中也包括曾經供職蜂巢,之后分別在大衛·柯丹斯基、阿爾敏·萊西、卓納畫廊履新的蔡珺珺、王若琳、邵依洋等,她們在這些國際畫廊中各自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走出去,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

 

如果說蜂巢的1.0是立足本土,2.0是輻射亞洲,而最近官宣的人事任命,則釋放了3.0版開始邁向全球的重要信號——曾擔任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薩拉索塔藝術博物館(Sarasota Art Museum)館長助理的莎拉·青·馬爾科維茨(Sarah Qing Markovitz),出任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國際交流推廣部總監。夏季風透露,最快明年,或許就能在美國一些重要美術館看到中國當代藝術的面孔。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二十余年風雨的親歷者,夏季風強烈地意識到今天走出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文化藝術的交流始終是鑿空地緣政治壁壘的最佳途徑”。雖然道阻且長,但目標是明確的,要做的就是一步步去實現,至于結果如何交由時間去檢驗。

 

卜鏑:小園就尺 
蜂巢北京,2020
卜鏑:小園就尺 
蜂巢北京,2020

 

在夏季風看來,相較于成熟的西方藝術市場,歷史短暫的中國畫廊行業需要做的基礎性工作數不勝數,既要依仗于整體的生態壞境,又要助力生態壞境的建設,其中最特殊的是商業和學術一起往前推。但也正是這些因素,讓中國的藝術市場具備了無可估量的增長空間和前景。

 

“希望我的歷史意識

準確和有效”

 

時間的進度條再往前拖動一點。

798藝術區E06,這處地址對夏季風的意義,遠不止11年的時間厚度。17年前,他在這里親歷了從廠房到非營利機構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蛻變的全過程,彼時機器從車間里搬出來的情形還歷歷在目。2012年,伊比利亞撤出,他憑一己之力租下了原址空間。2013年,中國經營當代藝術的商業畫廊名單里又多了一個名字——蜂巢當代藝術中心。798藝術區E06,這處地址對夏季風的意義,遠不止11年的時間厚度。17年前,他在這里親歷了從廠房到非營利機構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蛻變的全過程,彼時機器從車間里搬出來的情形還歷歷在目。2012年,伊比利亞撤出,他憑一己之力租下了原址空間。2013年,中國經營當代藝術的商業畫廊名單里又多了一個名字——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蜂巢”,意喻人類聚集性生存方式及其思想繁雜性的存在狀況,與社會結構和當代藝術的現狀尤為契合。了解夏季風“前傳”的人,或許對他給出如此宏大的釋義并不會感到意外。

在2005年創辦《藝術與投資》系列雜志之前,夏季風的身份是作家、詩人,還曾擔任過體制內一家期刊的主編;出版過兩本詩集《學習寫作》、《感傷言辭》,一部中短篇小說集《罪少年》,發表過數十萬字的評論文章。這位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文學青年,對當代藝術的熱情和關注,幾乎與他的文學生涯同步生長。

 

2007年,原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建筑工地

攝影:楊羽
2007年,原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建筑工地
攝影:楊羽

 

文學、媒體、非營利機構、商業機構,每個賽道都沒有白走。多種身份之于夏季風,都是不斷理解和深度參與畫廊這個特殊行業的路徑。他喜歡T.S. 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里談論的“傳統”。傳統并非一成不變,它包含歷史的意識,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而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存性。歷史意識能使自己敏銳地意識到在時間中的位置,自己和當代的關系。對于未來藝術的流變,正如以往對于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判斷,夏季風希望自己具有的歷史意識是準確和有效的。

 

相比務實,

務虛或許更重要

 

回到開頭的“出神和恍惚”。

相比務實,務虛或許更重要,尤其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這是夏季風的畫廊經營理念。他認為過多信息的接納貌似一個人什么都知道,實際上很容易陷入認知的另一道“窄門”。它是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多余脂肪和毒素,需要時不時清空一下。

“所以,偶爾讓自己的靈魂出竅,不去理會沉重的肉身,出神和恍惚,冥思,是我在日常工作中樂于享受的一個環節。它是奢侈的,似乎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可笑的,但顯然沒有什么比這種狀態更加契合和接近藝術的本質了”。

 

從來不存在最好的時機,

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

 

Hi藝術(以下簡寫為Hi):為什么選擇在這樣一個時間去進行大規模改造?

夏季風(以下簡寫為夏):很多人可能會依賴年景的好壞來決定多做還是少做事情,但我試著把這個因素撇開,遵從自己計劃和內心訴求。我是屬于那種固執類型,也容易做一些反其道而行的事。想來年景好的時候似乎也不是所有畫廊、所有藝術家都好,雖然好的概率可能會大一些。反倒是年景不好的時候,整合一些平時難以企及的資源變得更容易。

與其期待外部環境變好,不如行動起來改變自己。對蜂巢來說,空間改造升級的根本原因,是覺得唯有這么做才能對得起眾多合作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既不愧對自己的用心,也不辜負他們的優秀,包括眾多藏家的支持。當然,另一個重要的因素也是覺得時候到了。俗話說從來不存在最好的時機,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在這個經濟普遍下行的環境中,希望借此提振一下精氣神,順便提升一下自身以及行業的標準。把房梁抬高一點,期待讓上升的一切在更高處匯合。

Hi:重新裝修后的蜂巢在空間的功能上有什么變化?

夏:上一次大規模改造還是2007年這棟建筑落成的時候,希望這次的升級能支持蜂巢下一個十年的前進步伐,期待它像一雙合腳的靴子,能讓蜂巢走得快捷而又穩健。改造涉及了作為一家藝術機構理應具備的各個部分,包括辦公區、庫房、VIP室甚至衛生間,以及與之配套的中央空調、照明系統、水電網絡等。

最核心的依然是五個公共展廳。此外,我們在前廳設置了一個文獻閱覽區,二樓增加了一個具有景觀意味的廊橋區,站在這個區域既可以俯瞰主展廳的內部,也可以觀看空間的外部。改造后的整體建筑就像一件巨大無比的近似極簡風格的雕塑作品。這得感謝建筑師孫大勇先生,空間氣質充分體現了他的內斂、嚴謹和審慎的態度。

新空間的首個活動是提供給一個國際奢侈品牌做一場新品發布,相當于新房暖灶十天。之后開始常規的展覽計劃。作為今年最后的收官項目,11月中旬將在主展廳A廳推出備受矚目的“80后”藝術家張英楠的個展,B、C廳是藝術家黃含康的個展,D、E廳及廊橋區則展示一個概念寬泛的群展,作品涉及不同媒介、不同美學的古今中外藝術品,包括設計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張英楠的創作題材一直以來與空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特地邀請孫大勇先生擔當他這次個展的展陳設計,希望兩位優秀藝術家/建筑師的作品彼此加持,能讓這個展覽呈現出珠聯璧合的預期效果。

Hi:給我們介紹一下建筑師孫大勇?

夏:作為近些年來建筑界備受矚目的新秀,孫大勇參與設計了不少的藝術空間,最新的一個項目是他擔任日本輕井澤一個小鎮整體改造的總建筑師。這在建筑師輩出的日本,作為一位年輕的中國建筑師能在日本建筑項目中脫穎而出,可見他不凡的實力。對他來說,蜂巢空間改造是他欣于接受的一個項目,他希望以創造一件建筑作品的態度來對待它。

建筑師的設計理念概括為三個W,第一個是“White”白,白是抽象的,美術館是藝術作品的背景,白盒子是理想的美術館空間原型。通常白色是輕盈的、虛無的,但是建筑師想反其道行之,這樣引出第二個W,“Weight”重量。建筑師希望創造有體量的白,體量感來源于蜂巢原始空間序列的啟發,逐層遞進的線性空間序列讓建筑師聯想到了神廟,所以在門廳處設計了一組碩大體量的立柱,增強空間的尺度感,就像是卡納克神廟中的柱廊,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神圣感,穿過前廳,當進入主展廳時,方格狀的屋頂結構建立了嚴謹的空間秩序,光從上面灑下來,人仿佛至于藝術的圣殿之中。因此第三個W是“Will”意志。建筑是一種精神意志,在建筑中人能找到力量和精神性的對話。所以在建筑師孫大勇心中,他希望把蜂巢藝術空間打造成“798的萬神殿”。

 

一個危險的誘惑,

也是以身試法的機會

 

Hi:蜂巢合作的藝術家面貌跨度很大,選擇的標準是什么?

夏:總體上或許可以歸納概括為一條脈絡,即以藝術本體討論作為創作出發點和方向的藝術家,大約都是蜂巢嘗試爭取與合作的對象。

Hi:先從年輕藝術家談談?

夏:十余年前,當我們決定設立“蜂巢·生成”項目,計劃系統性推出年輕藝術家個案的時候,事實上是看到他們身上一些令人興奮的跡象在逐漸顯現,那不是我們以往所熟悉的主流藝術樣式的表達,而是一種脫離日常經驗的陌生感讓人著迷。未來是不確定的,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在書寫不可知的藝術未來。如果未來的藝術面貌是確定的,是以往經驗的復述,那將會是多么令人沮喪的一件事。

Hi:蜂巢與許多90后藝術家都有過合作,在你看來他們有什么特點?

夏:他們是有史以來最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的一代中國藝術家。

Hi:蜂巢還選擇了幾位成長于“85新潮時期”的非主流藝術家。

夏:他們不以當時流行的社會性、政治性為主要特征的創作,而是忠實地遵循自己內心的藝術主張,體現出近乎某種信仰般的“不合時宜”。比如呂楠、段建偉、孔千、朱小禾等藝術家,他們作品中蘊含著的純粹和沉默力量令我動容和尊重。就像中國藝術傳統脈絡中的轉換器,他們既承接了過去又傳遞到未來,不易察覺地起到了藝術生態恒定和平衡的作用。

Hi:為什么后來又推出“戰后藝術家”概念?

夏:雖然這個概念來自于西方藝術市場,但我認為適用于早期華人藝術家身上同樣準確和有效。比如林壽宇、林飛龍、趙無極、朱德群、林風眠等人,他們創作的時間和經歷以及作品產生的影響力,與國際上其他“戰后藝術家”類似。

有意思的是,許多80、90后新一代藝術家國際化留學經歷、視野和經驗,與這些前輩藝術家的背景特別吻合。去年,我們在蜂巢上海空間推出的林壽宇個展,即是這條線索梳理的開始。以此期望這些戰后華人藝術家能成為蜂巢學術方向的尺度,是年輕一代藝術家的榜樣和標桿,同時也對于國內一直以來統稱“近現代藝術家”、“二十世紀藝術家”的含糊概念,試探性做一個更為清晰明確的厘清。

蜂巢只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并認為有意義的藝術脈絡來推進,立體全方位地囊括所有的藝術線索,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也無法做到。正如弗洛斯特在《林中路》中說的那樣,“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孔千:荒腔人曲

蜂巢北京,2024
孔千:荒腔人曲
蜂巢北京,2024
 
Hi:跟這么多藝術家合作,每個人的工作室都去過嗎?

夏:這是理應的工作。一旦和藝術家展開合作,必須得非常了解他們的為人和創作。反之,我認為藝術家也一樣。

Hi:如何去了解?

夏:漫無邊際地聊天。通過交流,我會知道他們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知識儲備、興趣點、創作的上下文關系,甚至品行、脾氣和性格,凡此種種,我都特別希望能有所了解。事在人為,人本身太重要了,態度決定一個人能站多高,能走多遠。另一方面,雙方確定合作后,就是一種緊密的合伙人關系,有點像世俗中的婚姻關系,彼此了解是必須的。如果你對合作的藝術家不了解,就意味著將來不知道該提供怎樣的配套工作。

Hi:你認為當下時代的藝術面貌有什么樣的特點?

夏:一個時代的癥候與精神特質遲早都會反映和體現在藝術創作的面貌上。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現在好像又站到了數字時代的門檻上。時代更替轉變所帶來的震蕩和沖擊,導致每個人都會試圖做出恰當的回應。比如工業時代降臨時卡夫卡的變形,艾略特的絕望,卓別林的荒誕,藝術家同樣如此。

數字時代的大門正在打開,然而未來的美好圖景又似乎還沒有充分展現出來,恍惚,缺乏安全感,不確定,是我對于這個時代的個人感受。我覺得這既是個精神普遍下沉的時代,也是一個人人尋求慰藉的時代。所以,藝術創作在總體上呈現出精致、唯美、甜膩、安魂的趨勢,想必是這個時期的需求和特征。況且藝術的表現也不只是某種單一的維度。時常聽到有人抱怨現在的作品缺乏宏大的敘述、崇高的理念,甚至英雄主義的氣勢,這并不是藝術家的問題而是時代本身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時期不會太長,也相信藝術發展方向不會折返至“85時期”那種亢奮的泥淖。

Hi:你會面臨趣味的糾結嗎?當個人趣味和畫廊生意的選擇出現矛盾的時候,你怎么調和?

夏:我盡量讓個人的趣味和畫廊的經營保持適當的距離,偏狹的審美顯現會導致市場的廣度變得越來越窄。然而這又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矛盾,一家畫廊總歸帶有畫廊主本身揮之不去的氣息。好在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其本身是具有某種難以言說的標準。我試圖讓這個標準來調和個人與機構之間的偏差和矛盾。這時候一個好團隊的重要性也會充分體現出來,他們通常不會遷就我的錯誤固執,而是及時予以糾偏。

Hi:作為畫廊主,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夏:對我來說,具備一定的歷史意識最為重要。

Hi:會有一種使命感?

夏:談不上使命感。更多是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當中成長和增量的巨大空間。中國沒有百年畫廊,連五十年的也沒有,更不必說像西方那種超級畫廊。這是一個危險的誘惑,但也是一個以身試法的機會。我當然希望我們所做工作,將來能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構成部分,哪怕只有碎片大小的作用。

 

王赫:極目之游
蜂巢北京,2023
王赫:極目之游
蜂巢北京,2023


本土的市場

才是中國當代藝術真正的市場


Hi:蜂巢未來十年的目標是什么?

夏:作為一家中國畫廊,核心的目標肯定是與眾多藝術機構一起,共同構建和推廣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力。想必十年的時間未必夠。

Hi:會有在海外開設空間的計劃嗎?

夏:如果說沒有,似乎也對不住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計劃肯定有,但大概率不會為了開空間而開空間,追求表面的所謂國際化。我覺得在海外開一個空間事實并不難,只不過在合適的地方找到一個經營的場地而已。

我所理解的海外是指那些有著全球影響力的西方國家。但你希望在當地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是一個近乎拷問靈魂的問題。坦率地說,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在整體上尚未達到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結局很有可能淪為西方藝術市場中多樣性的一個點綴,一道具有異域情調的開胃小菜。或許在商業和交易上不一定失敗。直覺告訴我這還需要時間,需要做許多必須要做的工作,不管是基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還是畫廊自身品牌的建設。

另一個尷尬的現實是,比起全球性流通的其他商品,藝術品似乎更加具有依賴本土文化和情感認同的屬性,它類似于宗教,亨廷頓在他的文明沖突論中早就無情地指出了這個痛點。所以,從本質上說,本土的市場才是中國當代藝術真正的市場,它不僅僅是交易地,也是藝術靈魂的歸宿地。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在本土做得好,事實上同樣會獲得相應的國際影響力,這是全球化進程帶來的好處。我們一心想著國際化,卻往往容易忽略了我們已然身處其中,本身就是全球化進程中重要的組成環節。我說的這些與在海外開空間,好像是兩個不同層面上的問題。


陸上行舟
蜂巢|上海”空間開館展,202
陸上行舟
蜂巢|上海”空間開館展,202
Hi:上海空間運營了一年半了,對它的藝術生態有什么感受?

夏:中國的商業中心、國際化大都市、江南的核心……上海的影響力不止于上海,它輻射和涵蓋到周邊同樣富裕的地區,如浙江、江蘇、安徽等省份。所謂的江南不僅僅是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自古以來江南就是最有文化和最富庶的地區。在這個區域,已有許多重要藏家長期關注蜂巢,落地上海后,我們可以為他們帶來了更直接、更廣泛和便捷的服務。我覺得我們應該更早落地上海。

Hi:對你來說,心目中的完美藏家畫像是什么樣的?

夏:佩姬·古根海姆,有足夠的資金來匹配她超群的藝術品位。她不僅是收藏家,她就是一座美術館,一部現當代藝術史。我相信中國遲早也會出現這樣的有識之士。

Hi:這十年有遺憾嗎?

夏:如果單從畫廊經營角度來講,想合作的藝術家還沒有合作。

 

相關人物

熱門關鍵詞

訂閱hi郵件

訂閱hi郵件

恭喜您,已經成功訂閱!
HIART將定期發送最新咨詢至您的郵箱,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關于Hi藝術

《Hi藝術》創刊于2006年9月,集結全球前沿的藝術信息、擁有專業的市場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訪內容,日常以十多個專業的欄目為架構,內容豐富而富有層次,全面而條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當代藝術媒體平臺。

《Hi藝術》的內容在堅持可讀性基礎之上強調原創性,每次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權威性的實用數據信息,并在年末總結當代藝術的年度發展概況,產生 “指標藝術家”、“指標拍賣行”和 “指標畫廊”。該系列歷經錘煉與市場檢驗,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投資的首選參考媒體。

今天的《Hi藝術》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在不斷完善中,追求進步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聯系我們:

郵箱
編輯部:
info@hiart.cn
展訊郵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郵箱:
zhaopin@hiart.cn
電話
編輯部:
010-59756811
廣告部:
010-59756811

關于Hi藝術

《Hi藝術》創刊于2006年9月,集結全球前沿的藝術信息、擁有專業的市場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訪內容,日常以十多個專業的欄目為架構,內容豐富而富有層次,全面而條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當代藝術媒體平臺。

《Hi藝術》的內容在堅持可讀性基礎之上強調原創性,每次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權威性的實用數據信息,并在年末總結當代藝術的年度發展概況,產生 “指標藝術家”、“指標拍賣行”和 “指標畫廊”。該系列歷經錘煉與市場檢驗,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投資的首選參考媒體。

今天的《Hi藝術》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在不斷完善中,追求進步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雜志訂閱熱線: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節假日除外)
微信訂閱:
微信號:hiartmimi (可享會員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