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片直接观看网址-大逼图-黑人解禁濑亚美莉-久久久AV|www.jwtjt.com

尹韻雅 放逐于自然,在高敏中游獵

作者:Elsa圖片提供:三影堂與藝術家本人 2024年6月1日 專題 ?人物
《沉思錄》尺寸可變 綜合媒材 2022-24
《沉思錄》尺寸可變 綜合媒材 2022-24
 
詩人里爾克在《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寫道:“一件藝術品是好的,只要它是從‘必要’里產生的?!彼傅摹氨匾笔钦f作品的根源必須來自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深處,能在作品里看到“你親愛的天然產物,你生活的斷片與聲音”,且在這樣的根源里就含有對這件作品的評判——別無他途。
 
我很贊同里爾克關于藝術的“必要”和“根源”的觀點。如果說,可以借用這一標準來衡量一位藝術家的真誠度及其作品的水準的話,在我眼中,青年藝術家尹韻雅(b.1990)這些年的創作軌跡便是對此的完美詮釋。
 
尹韻雅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和倫敦藝術大學攝影專業,作為視覺藝術家,她的創作實踐通常涉及攝影、裝置、錄像、詩歌以及文本創作。她善于運用樸素的材料,將浪漫主義的情感與基于隱喻的方法相結合,通過自然哲學探討人們對土地、對自身、對群體的反應。
 
最近幾年,學院背景的尹韻雅開始擺脫“項目制”的工作方式,主要以“直覺”為契機在一個大范疇的語境下進行相對獨立的創作。因為她覺得“不同的靈感之間有交錯、有平行、也有離散,它們存在著密不可分且不必言說的關系”。而當她需要以一場展覽的結構去展示不同時期的作品時,每件作品都像是一首詩,展覽現場便是一部等待觀眾用各自的方式去翻譯的詩歌集。
 
藝術家 尹韻雅
藝術家 尹韻雅
 
不系之舟
 
近日,尹韻雅最新個展“不系之舟”在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開幕。展覽聚焦藝術家在過去一年的最新創作,通過攝影及裝置作品展現其關于“適應”與“遷徙”、“自由”與“危機”的持續探索和思考脈絡,同時揭開藝術家個人視角下基于莊子思想中“舟”這一象征之物的詮釋與解讀。
 
無論東西方,船承載的不僅是物,更是人類精神上的救贖、逍遙與避世。以“舟”這一物相的隱喻定義作為線索,藝術家利用展覽場地自身的結構形成蜿蜒而迂回的“河流”,邀請觀者走進并身處于由水、光、人、物所塑造的繁復交織關系之中,從“河口”開啟旅程,進而追溯并抵達“源頭”。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適應與遷徙
自由與危機
 
展覽以《矛盾 II》作品為開端,一艘真實的木船成為焦點,覆蓋著牛角 (矛)與貝殼 (盾)。尹韻雅巧妙地將自然與人工的元素融合,通過消亡的生命遺跡展現出亙古于世而超越時空的“矛盾”關系。與之相互影射的影像作品《河流》,則以光影的流動隱喻著世間萬物的永動與變革。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沉思錄》系列創作強調了個體意志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性,是對“自我”與“自由”的深入探索。通過軟體動物的外殼與寶麗來相紙的結合,尹韻雅創造了一種新的表現方式,呈現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該系列作品的圖像由尹韻雅在法國諾曼底駐地時創作,她去到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的那片海灘,為海灘上的本地年輕人拍攝了肖像;同時翻拍了二戰時期諾曼底的歷史檔案。
 
在這一排裝置作品中,一枚枚印有軟體動物生命痕跡的表面,覆蓋著不同年代的諾曼底青年的樣貌與笑容。觸動人心的是,其中有一枚貝殼還保留著孕育珍珠過程中的印記,而這顆“珍珠”恰好落在一名女子的眼角處——這是諾曼底戰役中第一位犧牲的女飛行員的肖像。
 
尹韻雅 放逐于自然,在高敏中游獵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不系之舟》則是一組觀念攝影作品,通過多位現代舞者在自然環境中的行為演繹展現著自由與束縛的沖突。舞者們在礁石上的試探摸索,象征著個體在社會中需適應的位置和角色。在狹小的空間中延展視野的希望,在有限的環境中發揮出無盡的力量。
 
《不系之舟 I》135×180cm 收藏級藝術微噴 2024
《不系之舟 I》135×180cm 收藏級藝術微噴 2024
 
將柔軟棲居于硬殼
 
“靠近海洋時,潮間帶是最先接觸到的地方,就像來到世界時,迎接生命的不是干涸的土地而是同樣濕潤的子宮。它們足夠包容以接受兩種對立的狀態:干澀的/漫溢的,明亮的/黑暗的……接受它們從沉默中襲來,遠去。在沒有盡頭的時間的縫隙里,潮水和節律流動著。萬物在狹縫中得以呼吸,有了生命,有了繁衍,有了情感,有了肌膚之親,生生不息?!?/div>
——《濕潤的潮間帶》尹韻雅
 
平鋪在展廳中的場域特定作品《殼》邀請觀眾參與并腳踩貝殼,通過對自然生態規律的情景還原,得以對“脆弱”這一概念產生直觀感受。
 
立于《殼》之中的《庇護所 II》系列作品更賦詩意地展現出潮間帶廣泛存在的貽貝殼,這些微小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與消逝,象征著生命的光輝以及庇護的渴望。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在展覽結尾的一面墻上,掛著一枚不起眼的貝殼,走近看,里面嵌有一面很小的圓鏡。想象著細心的觀眾貼近一枚貝殼仔細朝里看的模樣,除了看見自己的臉,還會看到些什么?人們平日里居住的房子、給我們溫暖和庇護的家,它們和軟體動物的殼有什么區別呢?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理解攝影的過程如同抽絲剝繭”
 
Hi藝術(以下簡寫為Hi):“不系之舟”展覽中的作品,有一部分在探討人類社會“自由與危機并存且矛盾”的狀態,對你而言,無論在創作或個人的生命經驗中,這兩者有何體現?在種種變革中,你又面臨過哪些困境和謎題?
 
尹韻雅(以下簡寫為尹):首先我們來回應“矛盾”,源自無意間拾得的牛角和貝殼,它們天生形成一種直觀且真實的“矛盾”關系,而且存在的尺度遠超越其肉身。這種情況下再次審視“矛盾”,它似乎是一種更加中性的命題:既非沖突,也非無解,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存有。這種重新的理解,為我對自己所面臨的各種矛盾與人們常常自相矛盾之處(包括想象中的“諾亞方舟”與“不系之舟”本身的矛盾:“舟”的脆弱與宇宙力量的強大)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當然,這也提醒著我們當下所處的亦是沖斥著矛盾的時代:從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甚至民族矛盾等,由此開始更加關注環境對個體的影響。

上一個個展“潮間帶”便是這種討論的開始,伴隨著月球引力作用下的潮汐,潮間帶一天中會被海水淹沒一到兩次,這意味著這處生態地帶每天都經歷著劇烈的變化。時而是水底,時而是陸地。對于生存在其中的生物而言,這種變化劇烈卻平常。這不難聯想到當下的時代:一個接一個的劇烈浪潮與革新。我相信過去數萬年中,人類所經歷的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如今天一般像“潮間帶”。因此,從“潮間帶”中,能挖掘出多面“鏡子”照見當下,而“不系之舟”則是它的延續,在這種浪潮下,“自由”或許的確成為韓炳哲認為的新自由主義,在自由中自我控制與自我剝削,人獨自乘坐在不系之舟之上,把船繩握在自己手中。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不系之舟”展覽現場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 2024
 
Hi:對于現如今的你來說,攝影這個媒介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你會如何定義某件攝影作品或當代藝術作品的“好和壞”,是否有自己的標準和偏好?
 
尹:攝影中存在多種悖論,有限與無限的對立,準確與模糊的對立,簡單與復雜的對立等等,使用攝影的方式取決于理解它的方式,當然這個媒介的復雜性無法用有限的語言解釋。約翰伯格認為從圖像的角度理解,攝影與繪畫不同在于攝影中的“存有”:繪畫中的一刻從未真正存在過。這種看法影響了我對攝影的理解,其中記錄性與真實性被存在感與體驗感取代,既是對自我的體驗,也是對象的體會。

如此一來,把握這個媒介,即是片刻的存有,或者存有的片刻。它提供了一種可被凝視的過去,以有限的記憶,引出無限的想象。影像如物相的外衣,時而輕薄如絲,時而厚重如繭,這種時刻,理解攝影的過程似乎是抽絲剝繭。

藝術擺脫技藝的制約以后,“高低”似乎被弱化,“好壞”更多取決于方式和度量。好的作品應該是有巧妙的方式與足夠的量度,構成一種可以成立的“語言”,表示它散發出的“信息”可以確確實實被接受被感知,通向人的感官內部,抵達人心。
 
《庇護所 II No.2》135×180cm 收藏級藝術微噴 2023
《庇護所 II No.2》135×180cm 收藏級藝術微噴 2023
 
Hi:“游獵”與“借用”是你藝術創作中用來獲得線索的主要方式,關于“游獵”這件事,你有過哪些特殊的經歷和體驗,請舉例談談。
 
尹:我常常在真實的自然中獲得線索(脫離網絡與虛擬式的信息),這種直接的全方位的感官并用的接觸,原初且不經過濾與加工的與大地本身接觸,通常會激發更多的直覺。比如赤腳行走的潮間帶,人的感知力會變得更敏感,更多的感受還有:海水的冷,被貝殼或者其他生物碎片硌到的輕微痛感。這種因為直接接觸帶來的敏感性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它往往可以使我更敏銳地察覺多一些現象,也會激發一些對環境的思考:它們究竟以何種方式棲居在此?

我時常還可以收集到一些材料帶回工作室研究,比如藤壺殼。藤壺是一種非常奇妙的生物,它們在幼體的時候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動,成年后找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分泌粘合性非常強的藤壺膠,粘在附著物上并在四周開始長出硬殼,從此再也無法移動。某次在海邊的礁石上看到非常多藤壺,湊近聽到里面甚至有微妙的響聲,我試圖挖一顆下來,但發現異常之艱難,藤壺膠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強生物膠。以至于有些藤壺死掉后依然在附著物上留下空空的殼,也就是它們的“房子”。自由對于人好像非常重要。藤壺相反,它們用“房子”來構建了全感,徹底放棄了“自由”。因此我用藤壺殼和回收的工地探照燈創作了一個作品“房子”,借此來討論房屋、安全感與自由的關系。光線透過空空的藤壺殼,很像夜晚的都市中,樓房里的微光。

還有在Shelter II(庇護所II)中對貝殼這種材料的使用也源于此,踩在這種小生物的保護殼上,發現這種“內弱外硬”的殼可愛又脆弱,就像一個個小小的庇護所一樣不堪一擊。同樣的方式還有以上提到的關于作品“矛盾II”的來源等等,因此我把這種放逐于自然、在高敏中獲得靈感與采集材料的方式姑且稱為“游獵”。

這種方式對我來說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幾乎所有的材料都直接來源于地球,貝殼、舊木頭、船等取自自然,又可以順利地再次進入生態的循環系統,不會因為做作品而產生額外的生產,亦不會為地球自身的代謝增添額外的負擔,我把這個意義稱為“借用”:我借用大地的材料,就像人自己的代謝過程——借用陽光水露一般簡單。

尹韻雅 放逐于自然,在高敏中游獵
“庇護所”系列展陳
“庇護所”系列展陳
 
Hi:創作之外,有哪些興趣愛好?可以分享近期看到的有意思的或美的片段嗎?
 
尹:一旦有時間的話,住進山里或者其他非城市的地帶算是一種愛好。最近有意思的一件事:教會了收養來的小貓一個人類的發音:“愛(aì)”。
 
 
相關展覽

尹韻雅丨不系之舟
日期:2024年5月11日 - 2024年6月16日
地址: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草場地155號A)
 
尹韻雅 放逐于自然,在高敏中游獵

相關人物

熱門關鍵詞

訂閱hi郵件

訂閱hi郵件

恭喜您,已經成功訂閱!
HIART將定期發送最新咨詢至您的郵箱,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關于Hi藝術

《Hi藝術》創刊于2006年9月,集結全球前沿的藝術信息、擁有專業的市場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訪內容,日常以十多個專業的欄目為架構,內容豐富而富有層次,全面而條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當代藝術媒體平臺。

《Hi藝術》的內容在堅持可讀性基礎之上強調原創性,每次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權威性的實用數據信息,并在年末總結當代藝術的年度發展概況,產生 “指標藝術家”、“指標拍賣行”和 “指標畫廊”。該系列歷經錘煉與市場檢驗,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投資的首選參考媒體。

今天的《Hi藝術》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在不斷完善中,追求進步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聯系我們:

郵箱
編輯部:
info@hiart.cn
展訊郵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郵箱:
zhaopin@hiart.cn
電話
編輯部:
010-59756811
廣告部:
010-59756811

關于Hi藝術

《Hi藝術》創刊于2006年9月,集結全球前沿的藝術信息、擁有專業的市場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訪內容,日常以十多個專業的欄目為架構,內容豐富而富有層次,全面而條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當代藝術媒體平臺。

《Hi藝術》的內容在堅持可讀性基礎之上強調原創性,每次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權威性的實用數據信息,并在年末總結當代藝術的年度發展概況,產生 “指標藝術家”、“指標拍賣行”和 “指標畫廊”。該系列歷經錘煉與市場檢驗,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投資的首選參考媒體。

今天的《Hi藝術》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在不斷完善中,追求進步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雜志訂閱熱線: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節假日除外)
微信訂閱:
微信號:hiartmimi (可享會員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