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怎樣的實力和努力,才能成為年度畫廊TOP10?

中國當代藝術生態最為繁榮的兩座城市為什么是北京和上海?這在《Hi藝術》年度畫廊榜單中具象化了。從近五年甚至更長遠的榜單排名來看,從未有過北京和上海之外的畫廊上榜。
回顧2024年度畫廊榜單,北京又以絕對優勢占據了8席之地,來自上海的畫廊僅有香格納畫廊和沒頂畫廊兩家。這與北京聚集的藝術家群體數量,以及較早起步的藝術市場密不可分。
連續三年榜上有名的畫廊共有6家,均來自北京,包括北京公社、麥勒畫廊、星空間、魔金石空間、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其中北京公社連續三年蟬聯榜首。

你可以說這是一份毫無新意的名單,但不得不承認它的的確確是依靠長期的沉淀打造出的品牌效應。對于畫廊而言,無論是與藝術家的合作,還是維護藏家關系,抑或是瑣碎到展覽和藝博會的安排這些細致入微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單從榜單中的10家畫廊成立年份來看,超過半數畫廊已經在藝術行業深耕將近20年,最年輕的沒頂畫廊、拾萬空間均成立于2014年,也都超過了10年。
持續多年的經營讓這些畫廊與藝術家保持著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絕大部分畫廊深度和穩定代理的藝術家數量都超過了20位,其中香格納畫廊、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和常青畫廊超過了50位,對于新成立的年輕畫廊來說,想要在短時間內將它們擠出榜單絕非易事。

除了時間沉淀出來的畫廊品質,以及與藝術家穩定的關系這些軟實力,我們還統計了一份能夠直觀反映畫廊硬實力的面積排名。
從數字來看差異巨大,例如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單是北京總部的面積就達到了4000平米,而北京公社、麥勒畫廊、星空間、沒頂畫廊、魔金石畫廊均在500平米以內。看來硬件對于這份畫廊排名的影響甚微,更重要的還是軟實力的較量。
當然,隨著畫廊代理藝術家名單的增加,經營規模的擴大,對于空間的升級改造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2021年,魔金石空間、北京公社均對空間進行了升級;2022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798藝術區的第一第二空間的基礎上,又在順義設立了北京總部;2024年,香格納畫廊北京空間在經過一年的停擺后,改造重啟;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歷經三個月將北京空間進行全新升級;拾萬空間石家莊分部則將太行山古村落中一座老教堂改造為展覽空間。
而在2025年,星空間即將從原來的385平米,拓展至650平米。

從過去一年的展覽數量來看,拾萬空間是當之無愧的勞模!北京、石家莊和杭州三個空間共舉辦了23場展覽,這意味著畫廊平均每兩周就有一場新展開幕。其次是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和香格納畫廊,展覽數量分別位20場和19場。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家畫廊在國內均有3處及以上的分支空間。而僅擁有一個空間的北京公社、麥勒畫廊、星空間、常青畫廊、魔金石空間的展覽數量均為10個以內。

不過這不會限制它們通過外部展覽,擴散畫廊的影響力。比如星空間在畫廊之外,還做了8場外部展覽,其中包括劉商英在北京星地藝術中心的個展,劉海辰在上海惟典空間的個展等;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的館外展覽則涵蓋了上海龍美術館的方媛個展,北京松美術館的宋琨個展,香港K11 MUSEA的夏禹個展,順德和美術館蒲英瑋個展等;而龍美術館重慶館的趙趙個展、坪山美術館的伍偉個展、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的楊勇個展、X美術館貢坎個展……背后則都有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名字。
隨著冷林離開佩斯,徹底回歸北京公社,很多曾與佩斯畫廊合作多年的藝術家也與北京公社展開合作,不僅在博覽會展位中亮相,也在美術館舉辦多場展覽。光是目前正在展出的就包括尹秀珍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個展,劉建華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的個展,隋建國在西海美術館的個展,梁遠葦在外交公寓12號的個展,王禮軍在蘇州當代美術館主辦的個人項目,以及在藝術長沙亮相的劉建華、楊心廣個展……
除了畫廊的展覽以及館外的展覽,我們還能夠在國內外的藝博會上看到這些活躍的畫廊的身影。比如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常青畫廊、香格納畫廊、沒頂畫廊在2024年參加的藝博會數量均在10場以上。
而星空間和拾萬空間則將這個數字控制在了3場,但藝博會涵蓋的城市都有上海、北京和香港。有趣的是,盡管這10家畫廊參加的藝博會數量和地區是迥然不同的,但唯一相同的是它們都參加了香港巴塞爾。看來香港巴塞爾仍然是國內畫廊展示其品位和影響力的重要陣地。

冷林:在充滿疑惑中前行,在變化當中不斷調整自己
2024年是感覺上慢,實際上快的一年。所有的東西都在經歷變化,包括藝術市場、藝術創造的方向和藝術愿景本身。畫廊在充滿疑惑中前行,在變化當中不斷調整自己。
藝術家展現新作品的瞬間,是畫廊過去一年最為重要的瞬間。2024年,藝術家依然充滿著旺盛的創造力,同事們也都很努力。我對所有這一切非常知足。2025年依然會沿著2024年的方向前進,包括一些在2024年已經制定的計劃。我們懷著迎接挑戰的心態,在2025年繼續前行。

勞倫斯·何浦林:在空間布局上進行了重大調整與擴充
2024年,香格納畫廊在空間布局上進行了重大調整與擴充,實現了上海三處空間及北京、新加坡空間的功能互補——5月,香格納北京重啟;7月,告別西岸十年空間,8月遷至西岸中環;M50空間翻新為新總部;11月,香格納蘇河開幕。
過去一年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展覽,趙仁輝在威尼斯雙年展上代表新加坡呈現了個展“見·森林”,最近這個項目正在新加坡美術館展出。同時,畫廊與多位藝術家開啟新合作,希望未來也能為大家展示更多樣豐富的面貌。

夏季風:換上一雙合腳的新靴子,在未來走得更快、更遠、更穩健
2024年是一個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年份。疫情結束之后產生的一系列轉變,正在全球范圍內悄然而迅速發生。地緣政治的波動和不斷加碼的關稅,見證了全球化本身的脆弱,迫使全球貿易鏈條迅速重新排列組合。激烈的競爭正在重塑各行各業,重新分配市場份額及其影響力。藝術行業也不例外,一種新的模式和業態正在形成,接下來的2025年,或許是藝術市場開始轉折的一個年份。
對于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來說,2024年最重要的“瞬間”有點漫長。位于798藝術區的蜂巢北京總部,騰出8至10月份的黃金檔期,歷經百天,針對整體建筑和展示空間展開大規模的升級改造。試圖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尋找確定,未雨綢繆,希望能在各個方面快速做到匹配下一個階段的發展規劃。就像套上一雙合腳的新靴子,期待改造升級后的空間,能讓蜂巢在未來的征途中走得更快、更遠、更穩健。
對2024年的成績近乎滿意。70分,為之后更大的滿意留有余地,也預留一份動力和憧憬。2025年的展覽計劃已經確定,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內將重點推出郭亞冠、蒲英瑋、王鑫焱、黃宇興、夏禹、譚永勍、朱小禾、大竹茂夫、王文婷、盧豫、費亦寧、段建偉等藝術家的個展。而館外的重要美術館與機構,也會分別推出季鑫、宋琨、王赫、方媛等藝術家的最新個展和項目。期待2025年的中國當代藝術行業,將是一個震蕩期開始減弱,市場逐步上揚的態勢。

鄭林:市場萎縮了20-30%,我們開始向年輕藝術家、學術性項目傾斜
對于唐人來說,2024年最重要的瞬間是28周年回顧展,我們梳理了唐人從1997年在曼谷成立以來28年的成長過程,包括曾經做過的重要的展覽,曾經合作的重要藝術家和重要項目,這個展覽也得到了很多藝術家和機構的認同。
從2023年10月開始,經濟形勢就已經急轉直下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進入低迷期。不過這樣的情況,唐人已經經歷無數次了,2003年中國爆發SARS,那時候我們還沒來北京,但是在曼谷做展覽時,只要聽說是中國人的展覽,都沒人敢來,因為怕感染;到了北京之后,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那時候的情況和現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很多畫廊賣不動的情況下,我們既不裁員也不減少展覽,反而選擇做更長遠的更學術性和實驗性的展覽和項目。
整體來說,2024年的市場和銷售比2023年要差,萎縮了20-30%左右。但我覺得它也是一個新的轉折點,我們從疫情期間開始調整展覽結構,重點關注80-90后年輕藝術家,這三年也打了一仗勝仗,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在2024年比較低迷的時期,我們又把關注點放在一些重量級的學術性藝術家身上,還算做出了一點努力,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除了28周年回顧展之外,唐人還做了黃永砅和沈遠的雙個展,呈現了非常多大型裝置和實驗性的作品,這也是黃永砅去世之后在北京的第一個個展,非常具有分量。

小麥:純粹市場導向的藝術家和藏家正在離場
對2024年的成績很滿意,可以打88分!2024年,也許因為經濟放緩,藝術市場也相對慢了下來,這個時候,純粹市場導向的藝術家和藏家就會選擇離場,但令人欣慰的是,真正留下來的是那些對藝術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支持的那一群人。
2025年6月,我們會在瑞士蘇黎世開啟我們的又一個展覽空間,我非常期待。我們2024年冬季在北京推出的項目空間“弦xián”也會持續推出更多具有實驗性的項目。
除此之外,我們也很期待和兩位新藝術家的合作,一位是來自英國的Rosalind Nashashibi,還有一位是越南藝術家Lêna Bùi。2025年上半年,我們北京空間的兩檔展覽分別是鞠婷和王興偉的個展,也非常值得期待。

房方:減少了畫廊展覽頻次,增加了更多外部展
2024年的中國藝術市場繼續經歷劇烈震蕩。星空間減少了畫廊展的頻次,增加了更多的外部展,為拓展藝術家的影響力和吸引更多元化的藏家創造機遇。
2024年5月21日,劉煥章向京的雙人展“人體”開幕當天,94歲的劉先生在畫廊展廳,面對眾多嘉賓說“我要謝謝房方、謝謝星空間……”,這個瞬間我永遠難忘,老先生的厚愛是對我們最大的激勵。
對2024年的成績打85分。在接下來的2025年,準備用一整年的時間來慶祝星空間的20周年,第一步是在4月1日將畫廊空間擴展到650平米、延伸到797路,并在成立日推出三位95后年輕藝術家的展覽。

展覽頻率佛系,但質量毫不含糊
從展覽頻率來看,常青畫廊幾乎是798藝術區里最佛系的空間。在過去的2024年,常青畫廊僅舉辦了3檔展覽,但是每一檔展覽都讓人印象深刻,這或許正是讓業內人士不約而同投票給它的原因。
3月帶來的意大利藝術家塞爾斯和委內瑞拉藝術家胡安·阿勞約雙個展,探究了寫實主義繪畫這一最古老最傳統的藝術門類,在當下仍舊保持鮮活的生命力;畫廊周北京期間開幕的邱志杰個展,將畫廊展覽變成一個生態圈,植物在生長,木頭在腐爛,霉菌在蔓延,蘑菇在滋長。
而在11月安東尼·葛姆雷的個展中,核心作品《休憩之所II》鋪滿了整個一層展廳,132件完全由燒制黏土磚堆壘而成的真人大小的人體雕塑,呈現出一片如迷宮般縱橫交錯的領域,給人帶來極其強烈的視覺沖擊。

金利萍:讓每個展覽更加有效,未來會做更多破圈的“軟輸出”
2024年無疑對藝術行業而言是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一年。經濟下行帶來的市場遇冷,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但這不是灰心喪氣的理由,相反,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畫廊反而要更積極、更努力。因此聚焦到沒頂畫廊本身,我們的其實工作上的變化沒有太大。我們還是延續了畫廊空間做展覽的節奏和頻次,并協助藝術家在各個機構舉辦個展或參加群展。
每個展覽開幕的瞬間,對畫廊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無論是畫廊內部還是外部的展覽,都凝結了我們的藝術家和畫廊工作團隊,以及各位合作策展人和機構工作人員的心血和努力。當經濟下行,展覽制作由于成本等原因受到更多限制時,怎樣讓每一個展覽都更具有效性,并觸及到更多不同的觀眾群體?這是我們目前為藝術家做展覽時不斷問自己的問題,也是作為畫廊的責任。
對2024年的成績會打90分以上。2024年沒頂畫廊還是非常活躍,并不斷做出新的嘗試。僅從藝博會的角度,我們6月份和香格納畫廊一起,首次參加了瑞士巴塞爾,此外,還參加了ART SG、LA Frieze、香港巴塞爾、Paris Internationale幾個重要的海外藝博會項目;更不用提眾多的畫廊、機構展覽項目。所以我覺得從畫廊工作的角度,沒頂畫廊2024年的工作還是令人滿意的。
2025年,沒頂畫廊依舊會保持著高活躍度。在畫廊的展覽日歷上,我們已經安排了多位藝術家的個展項目,分別在不同檔期呈獻給觀眾。藝博會上,今年我們可能會更有針對性,適當減少頻次。值得一提的是,沒頂計劃在新的一年里做更多“軟輸出”,帶來更加多樣化、更“輕”的項目,比如直播、對談、放映等。這些項目能讓藝術家獲得更多輸出和交流想法的機會,融入其他學科研究者的視角,還能觸達更廣泛的觀眾。這種“破圈”的項目正是目前藝術圈所需要的。

曲科杰:在商業上超出了預期,2025年會把舞臺交給年輕藝術家
2023年下半年我們在編排2024年展覽時,就對經濟形勢有了預判,反復權衡后,我們有意識地在展覽編排上選擇去堅守魔金石空間對藝術的理想。回看過去一年,我會給魔金石空間的工作打95分。我們按照計劃精準地完成了5場展覽的研究、呈現與推廣,每個展覽都贏得了眾多的贊譽,尤其是得到藝術家的高度贊揚,在商業上也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這就給了我們很多的勇氣和信心。
當每一場展覽完成時站在展廳中去感受是最令我有成就感的瞬間了。
在2024年我們完成了4位相對成熟的藝術家個展,2025年我們將會把舞臺交給年輕藝術家,全力做好我們關注了兩到三年的幾位年輕藝術家在魔金石空間的首次個展。

焦雪雁:過去一年沒有太大不同,2025年會有兩個具有挑戰的展覽
2024年打分60分。2024年對畫廊來說發生了很多內外部事,都是非常具體的事,這些事會促使我在想最基本的問題:為什么要做這個藝術家的這個展覽?
畫廊的工作都是相對日常和有節奏的,沒有什么特別瞬間,但會有一種整體氣息上的感受。我們團隊不大,我能真切的感受到我們團隊特別愛“藝術”,我們跟藝術家和藏家之間的溝通也都特別好,大家互相之間有一種天然的信任和相互欣賞的精神在。
至于說2024年的市場,對我們來說也沒什么特別的大同,可能有些藏家在情緒上會受一些拍賣數據和媒體渲染的影響吧,但情緒是階段性的。我自己的個人感受是從網絡上會過來很多個人藏家,非常有自己的判斷,憑借自己的審美來選作品,當然這些藏家也不是持續性很強的藏家,有點狙擊手的感覺。然后畫廊的老藏家,對我們非常的信任,每個展覽都會來看,會有他們自己的判斷,是藏家的人就是藏家,不是的就不是吧。
2025年會有兩個對我個人來說是大挑戰的展覽,會焦慮這兩個展覽,其他展覽安排和博覽會計劃都是常規的,我們依次順著呈現藝術家階段性的語言探索,讓大家看到藝術家的一點點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