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片直接观看网址-大逼图-黑人解禁濑亚美莉-久久久AV|www.jwtjt.com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作者:項苙蘋 2023年6月2日 資訊 ?展覽

“藥”(yào)字里面有草木、有樂;而多音多義字“樂”既是音樂(yuè),也是喜好(yào),還是笑和快樂(lè)。所以“藥”字有自然草木,有絲竹管弦,有個人偏好,有樂觀情緒,有聲有色,讓人樂在其中??梢姡瑹o論草木、音樂、愛好還是樂觀情緒,都是具有治愈作用的藥方,都是讓人歡喜的,所以“藥”的讀音和“樂”的“喜好(yào)”之義發音相同。藥方是可以治病救人的方子,也有衍生義: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僅需要醫治肉身的藥方,也需要解救心靈的藥方,而藝術常常被視作這樣一劑良方。所以,此處的“藥方”,也是借助個人愛好來獲得快樂并自我救贖的方法。在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心理疾病高發的現代社會中,本次展覽希望通過一家門中的三個個案來探討藝術創作的樂趣及其治愈心靈的“藥效”。

張平、大有、阿籽奶奶的作品代表了三種藝術創作方向:學術性的、游戲性的,乃至純素人的。張平的創作相對嚴謹和學院化,她在題材、構圖、色彩和線條等方面不斷琢磨推敲,研究學習前輩大師和當代名家的成就并能博采眾長。大有也是學院派出身,但他的創作更為隨性和游戲化,甚至他的生活本身即是一種藝術的狀態,嬉笑玩樂皆可入創作。而阿籽奶奶純粹是業余和自娛的,僅由孫女阿籽做了簡單的入門指導便開始了藝術之路。著名藝術家李山老師說,阿籽奶奶的繪畫是藝術本身。三人都體現出了自得其樂,為自己的樂趣而創作的特點。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藥方——張平、黃大有、阿籽奶奶三人展及弘十四”廣東美術館展覽現場
“藥方——張平、黃大有、阿籽奶奶三人展及弘十四”廣東美術館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希望從三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創作形態中,一探藝術之堂奧:頗讓人勞形傷神的藝術何以成為一種人生至樂?阿籽奶奶的業余畫作何以成為藝術本身?阿籽奶奶的案例是否證明了“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是人類的本能需求?張平的創作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藝術家精微而廣博的探索,大有則體現了頑童式的自在游戲,阿籽奶奶更是展示了老齡化社會的一種美好圖景:寄情于藝術的晚年生活。在三人不同的創作狀態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出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共性:通過對生命體驗真誠的、靈性的、感受性的表達,實現了生命的充實、自由和升華,因而讓人樂在其中。也許,這才是自古以來藝術共通的最核心、最可貴、最迷人之處,關乎生命,關乎性靈,關乎快樂,一劑舒心暢神的藥。

PS: 弘十四及其詩歌是本次展覽的意外收獲,張平大有的銅版畫新作因他而起。原本一家子的三人展,擴編為四人展。在我們這個詩畫同源源遠流長的國度,詩的重要性、詩畫之關系毋需贅述。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則最好由詩代勞。在“從湖至海”板塊,需要我們全面調度自己的感官,細細品味和享受詩畫二者的異跡同趣,及其相互補充、相互加持。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藝術雜貨鋪——關于大有

一次下鄉途中,打算買個清涼油醒神,便和朋友在村頭閑逛,終于找到了一家疑似店鋪。大日頭下,剛踏入店門,只覺眼前一片昏暗。正嘀咕這店到底開還是不開,緊接著聽到拉動電線開關的聲音,燈光亮起,店家突然從某個旮旯冒出來。店內靠前處是一排L形玻璃柜臺,靠墻是高高的貨架,玻璃柜里、貨架上(包括頂上)以及玻璃柜和貨架之間的地上,滿滿當當全是雜七雜八的物品,紅的黃的藍的,吃的喝的用的,應有盡有。我們頓時精神大振,在里面好一番搜索,除了清涼油,最后還買了許多不曾預料頗為喜歡但攜帶多有不便的物品。

大有的藝術雜貨鋪就是這樣一個現場,能讓人饒有興致地去探索發現,可以層層翻找,一直扒到你內心最深處。任何人置身其中,別想瀟灑地空手而去,總有一款能打動你。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大有的藝術雜貨鋪就像歐洲的珍奇屋,是尚未分門別類的什錦博物館。作為現代博物館的前身,珍奇屋以其有限的空間容納了無限豐富的收藏:化石、人頭骨、龍牙、美人魚、兩個腦袋的羊、會潛水的鸚鵡、鱷魚的眼淚、女巫的掃把等等,上天入地,無所不包。大有的雜貨鋪也是熱鬧異常,是他為自己量身定制的小宇宙,是孕育可能性的實驗室,裝著武俠小說里各種神奇藥物如三尸腦神丹的瓶瓶罐罐,泡著各種草藥怪獸的酒如金蟬脫殼酒,騎著獨角獸的精靈,一顆失落的星星,一座座迷城……耐心查找,你沒準還能翻出失傳已久的武林秘籍和年少時的夢呢!

大有《盒子中的天演 之一》 43x25.5x8.5cm 綜合材質 2022
大有《盒子中的天演 之一》 43x25.5x8.5cm 綜合材質 2022

大有是異想天開的頑童,是隨時敢于表演的靈魂歌手,是總能搗鼓出新鮮玩意兒的怪蜀黍,是可以把尋常食材做成大餐美餐的伊尹,是妄想發揚光大太爺爺的“春生堂”空有懸壺濟世心的中醫粉,是認真游戲的人生玩家。他的藝術雜貨鋪在我看來,本質上是人類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欲和收集癖的綜合表現。大有的雜貨鋪裝的正是我們雜多的人性和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玩心。

簡單畫畫——關于阿籽奶奶

我曾經問李山老師怎么看待阿籽奶奶的畫作,李老師的回答迅速而干脆:“她的畫是藝術本身”。我認為,奶奶的創作很可證明藝術是人的本能需求,就像渴了就想喝餓了就想吃,女兒劉奕欣的習畫過程也是我的判斷依據之一。她從小喜歡畫畫,我們也不教,就讓她隨意去畫,眼見著她自己涂抹著練習著,從最初簡單的涂鴉逐漸進化到逼真的刻畫。我想,我們的祖先一定也是這樣把藝術發展起來的。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最近與友人聊到那只會畫畫的豬加索(Pigcasso),更讓我進一步確信,藝術不只是人的本能,也是宇宙萬物的本能——不然,日月星辰如何能如此壯觀,花兒如何能開得如此美麗,鳥兒如何能筑巢遮擋風雨,鸚鵡螺如何能長出如此賞心悅目的斐波納契曲線?以此反觀,與其說藝術是人以自然為師學習的結果,不如說藝術原本就是人的本能,就像鳥兒花兒螺兒那樣。所以,不得不服博伊斯這位巫師般的人物,他以其天才的直覺作出判斷:“人人都是藝術家?!奔疵總€人都有藝術本能,都有成為藝術家的可能。

房龍說:“如果你能領養一門藝術作為你的義子,你能夠,而且必然會得到無限樂趣,你的生活會過得更加充實?!边@個說法深得我心,有藝術這么個義子相伴,下半生不就有依靠了?因為藝術是樂子,是能治愈心靈疾病的方子。當然,房龍是一位極為嚴格的老師,他要求我們“領養”一門藝術后每日練習,精益求精,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顯然奶奶出色地執行了房老師的要求,每天認真畫畫、不斷精進。奶奶創作的最可貴之處是她的真誠,如圣馬太執筆書寫時的那種真摯、莊嚴和信念,這恰是專業化的現代社會所缺失的。

阿籽奶奶《白蘭瓜2》  68x68cm 紙本設色 2019
阿籽奶奶《白蘭瓜2》  68x68cm 紙本設色 2019
阿籽奶奶《水蜜桃》  68x68cm 紙本設色 2019
阿籽奶奶《水蜜桃》  68x68cm 紙本設色 2019

房龍還說,一個人無論用什么方法,只要他能根據自己的感受來反映自然界,他就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因此,在通向成為藝術家的道路上,我們所有素人需要克服的只是兩個長久以來的偏見而已:一,藝術是少數天才,或至少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才能從事的;二,素人藝術家通常來自非瘋即癲或極度邊緣化的人群。如你我般普普通通、再正常不過的阿籽奶奶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物見——關于張平

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備受詩家和評論家稱贊,尤其認為一個“見”字讓境界全出?!耙姟币部勺鳛椤艾F”,不管陶淵明關不關注,南山都篤定地出現在那兒;也不管見不見南山,陶淵明都是“悠然”的。張平之“見”同理,物是一個借口、一個由頭。

物見,是物不管人理睬與否都出現在那兒;但只有人們去特別觀照時,物才真正被見到。從生存狀態出發,海德格爾分析了人與周圍事物之間關系的兩種狀態。就像夏爾丹畫中的銅水罐,普通到人們天天在用卻不會在意它的存在;工具被使用得越得心應手,就越不為人所注意,這時人和工具就處在“應手狀態”。夏爾丹的觀察和描繪讓銅水罐被刮目相看,或某個工具缺損影響使用時被特別關注,則是“顯在狀態”。在這一狀態中,銅水罐或工具成了觀察、思考或研究的對象;張平之“物”也是這樣一種對象。

物見,是張平對于物的觀察、思考及其所“悟”所“見”。對于物的描繪,是一種“觀”,是“又見”,不止一次地“見”。就像屈原對香草芳芷的反復吟詠,就像王陽明執著于格物,張平通過觀物來悟人生、觀自心,在物中照見了自己。觸摸著那些舊貨市場淘來的老物件、老沙發座椅,張平感受和想象著它們曾經的主人,作為現在的主人,難免揣測著這些物件未來的主人,唏噓著這些物件未來的命運,其實是對自身歸途的思索。物從來不止于物,從來都是關乎人。張平通過對身邊之物的描繪,向我們打開了她的世界。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通過張平的畫作,你可以感受到她對這些物的情感甚至物自身的性情——多數質樸而安靜,個別有些許張揚、閃耀,或羞怯、沉默——仿佛張平與這些物心心相印。于是,物被賦予了生命,成為了主語,物亦有其所見;物見證著張平生活的世界和內心的世界,并呈現給我們。張平觀物自見,見我們所未見,我們則通過物之肖像見張平之所見。

張平 《空沙發》 300x120 布面丙烯 2020
張平 《空沙發》 300x120 布面丙烯 2020
《沙發上的影子》 300x120cm 布面丙烯 2020
《沙發上的影子》 300x120cm 布面丙烯 2020

從湖至海——關于十四詩集及其插圖

老早就發明于中國的印刷術,直到15世紀才傳入野蠻的歐洲,為歐洲帶去了一場知識的革命,更多歐洲人從此讀到了廉價的書籍。隨之而來的是書籍插圖尤其銅版畫的興盛,促進了歐洲繪畫和詩歌的結合,出現了大量精彩的詩集插圖作品。當然,詩畫結合,對于我們中國人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但銅版畫卻曾經是,在中國印刷術基礎上發明的銅版畫在乾隆時期傳入中國,很受皇帝佬兒重視。

像一個頑皮的球,文化的交流對話在不同學科領域之間,不同國家民族之間,以及不同時空之間來回彈跳——比如,《易經》啟發了萊布尼茲的二進制,二進制開啟了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技術成就了今日中國對5G技術的引領,進而中國能為其他國家輸送先進的電訊服務——人類社會就在不同文明和思想的來回碰撞激蕩中變化發展。所以,雖然詩畫結合、詩畫同源是中國的古老傳統,但在今天的中國像藝術家張平、大有與詩人弘十四之間這樣正兒八經的親密合作,依然是為數不多和頗有趣味的。銅版畫與現代詩有別于國畫和古詩,二者的聯袂,能否激發出新的可能性?

當然,你也可以只顧當下,直面這些詩和畫,觀其言,賞其色,任憑它們將你的“眼睛掏空”;或誦于口,聞其聲,“我們是這歲月深處的影兒”,“在沉重上才能點燃自由”,“(風)吹著,永久的失落……”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看完被治愈了

熱門關鍵詞

訂閱hi郵件

訂閱hi郵件

恭喜您,已經成功訂閱!
HIART將定期發送最新咨詢至您的郵箱,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關于Hi藝術

《Hi藝術》創刊于2006年9月,集結全球前沿的藝術信息、擁有專業的市場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訪內容,日常以十多個專業的欄目為架構,內容豐富而富有層次,全面而條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當代藝術媒體平臺。

《Hi藝術》的內容在堅持可讀性基礎之上強調原創性,每次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權威性的實用數據信息,并在年末總結當代藝術的年度發展概況,產生 “指標藝術家”、“指標拍賣行”和 “指標畫廊”。該系列歷經錘煉與市場檢驗,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投資的首選參考媒體。

今天的《Hi藝術》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在不斷完善中,追求進步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聯系我們:

郵箱
編輯部:
info@hiart.cn
展訊郵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郵箱:
zhaopin@hiart.cn
電話
編輯部:
010-59756811
廣告部:
010-59756811

關于Hi藝術

《Hi藝術》創刊于2006年9月,集結全球前沿的藝術信息、擁有專業的市場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訪內容,日常以十多個專業的欄目為架構,內容豐富而富有層次,全面而條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當代藝術媒體平臺。

《Hi藝術》的內容在堅持可讀性基礎之上強調原創性,每次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權威性的實用數據信息,并在年末總結當代藝術的年度發展概況,產生 “指標藝術家”、“指標拍賣行”和 “指標畫廊”。該系列歷經錘煉與市場檢驗,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投資的首選參考媒體。

今天的《Hi藝術》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在不斷完善中,追求進步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雜志訂閱熱線: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節假日除外)
微信訂閱:
微信號:hiartmimi (可享會員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