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來了它來了,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終于來了
2022年9月27日晚,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的首場推廣會于北京751園區A18時尚回廊舉辦。立足于本屆深雙“城市生息”的主題,本次北京推廣會分別以“城市與展覽”“藝術與日常”為議題設置兩場圓桌對話,從建筑、城市、藝術、設計、文化研究等角度,呈現多元化的宇宙觀,探索城市循環平衡和萬物繁衍生息的共生之道。崔燦燦、李涵、何哲、韓濤、龍瀛、陸軼辰、周榕、車飛、尤洋、朱砂、薛天寵、趙夢莎、田川、費俊、李星宇、梁琛等人(按出場先后順序排列)作為特邀嘉賓現場出席本次推廣會,開展多元學科的跨世代對話。此外,陳伯康(Aric Chen)、華黎、李翔寧、李興鋼、林云峯、劉珩、劉家琨、劉曉都、魯安東、馬巖松、龐偉、青山周平、汪民安、王輝、嚴明丹、張利、張永和、張宇星、張之楊、趙蓉、朱榮遠、莊子玉等嘉賓(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也以視頻錄播的方式參與本次推廣會并向本屆深雙致以祝福。







在主持人、策展團隊代表譚柳的開場后,2005年首屆深雙策展人張永和、第九屆深雙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宇星、第九屆深雙另外兩位總策展人魯安東及陳伯康(Aric Chen)分別以視頻錄播的方式向到場嘉賓及觀眾發表致辭。
張永和以首屆深雙策展人的視角,首先回顧了深雙作為“城市\建筑”雙年展的獨特創辦立場——“城市比建筑更重要”。這一認知框架,同時蘊含著“建筑是城市中的碎片”的尺度命題,即建筑在尺度關系上服從于城市,最終這些碎片的聚集才形成了城市。在這個尺度關系的語境下,張永和認為本屆展覽策劃將城市視作為環境、地球、宇宙中的碎片,形成了類似的尺度命題,他期待本屆深雙能在宇宙的大尺度與人的實際存在的小尺度之間,呈現出精彩的張力。
在本屆深雙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宇星看來,本屆“城市生息”這一主題的選取,不僅與中國城市在經歷過去40年的高速發展后所需的“喘息”相關,更與城市當下的可持續發展、全球氣候變化下的未來城市圖景密切關聯。同時據張宇星介紹,今年深雙選取位于羅湖區的原金威啤酒廠作為展覽場地,延續了歷年深雙在場址選擇上的“游牧”策略,即從城市以往未被發現的角落或是未被充分發現價值的地點中,以展覽與改造的方式,重新挖掘與賦予它們新的價值。回顧深雙從2005年創辦至今的歷程,恰好伴隨著深圳轉型發展到趨于穩定態的周期過程,張宇星認為深雙的行動已經成為城市另一扇窗口,或者說是深圳歷史的一種“特定文獻”,他期待本屆深雙的展覽行動以及年輕人的加入,能繼續為深圳的城市歷史增添一些新的“像素”。
本屆深雙的主題為“城市生息”,據本屆深雙總策展人魯安東的闡述:首先,“生息”早已蘊含在我們的中國文化之中,它是地球自然的一種生命規律;其次,在環境危機與全球性沖突的當下,選擇這一主題也存在著迫在眉睫的必要性;最后,從學科的角度來看,擁有強實踐屬性的建筑學科,將在雙年展中形成一次動員的契機或是一次話語生成的呈現。魯安東希望本屆展覽能讓不同學科的人共同參與進來,跨越學科邊界一同重新定義問題、討論問題,進而觸發共同行動,這也是雙年展真正的價值所在。
本屆深雙總策展人陳伯康表示,“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旨在突破“以人類為中心”的傳統視角,從新的角度出發,透過人類和非人類生物的眼睛一起重新看待城市。從另一角度來看,他認為本屆展覽也可視作是一個試驗場,或是一個能夠呈現城市隱藏維度的微縮模型,展現各種各樣的相互關聯的網絡,而人類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呈現一個更加完整、更具反思性的城市宇宙。“城市生息”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可持續的未來,更是為了可再生的未來。
隨后,本屆深雙總策展人王子耕介紹了第九屆深雙展覽籌備的基本情況。本屆深雙由建筑與城市規劃學者魯安東、青年建筑師王子耕和設計策展人陳伯康(Aric Chen)三人共同擔任總策展人,并選擇“城市生息”作為主題,從認知、方法、行動三大維度逐層遞進,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立足于當下的時代背景,“城市生息”重點關注當代城市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著眼于全球?候變化背景下的城市應對策略。本屆主展覽為期3個月,計劃于2022年11月下旬在深圳市羅湖區粵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廠)開幕。接下來,王子耕分別介紹了本屆展覽 “何以共棲”“物靈之旅”“寰宇對話”“未來聚居”“共同行動”“特別版塊”六大板塊與“即地制造”常設板塊,板塊之間以“提問—思考—行動”的路徑邏輯層層遞進,從而將本屆策展理念轉化為實踐行動。此外,王子耕詳細說明了本屆對于展覽可持續的全周期考量,如策展前特別制定的《可持續材料和設計手冊》、展墻等展陳物料的材料選擇及可持續的搭建模式等,充分展現本屆的策展特色。


第一場圓桌對話:“城市與展覽”
第一場圓桌對話在本屆深雙總策展人王子耕的主持下,崔燦燦、李涵、何哲、韓濤、龍瀛、陸軼辰、周榕、車飛等嘉賓(按先后順序排列)共同參與,圍繞“城市與展覽”展開討論。多年來,深雙堅持著“城市即展場,展覽即實踐”的策展原則,重點關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并逐漸將展覽發展為一種獨特的實踐策略與行動手段。
在深雙的歷史傳統與實踐語境下,“城市與展覽”二者密不可分。一方面,“城市”構成了每屆展覽主題的結構性前提與基礎框架,從2005年首屆“城市,開門!”起,到“城市再生”“城市動員”,到“城市創造”“城市邊緣”“城市原點”,再到近年的“城市共生”“城市交互”,以及如今的“城市生息”,城市塑造了深雙一切展覽敘事發生的大背景與起始基點。另一方面,深雙在展覽研究中也始終將“城市”作為強調的重要主體與實驗對象,雙城雙年展名稱中的“城市\建筑”,便隱含著“建筑從屬于城市、城市是重點,且必須在城市語境下探討建筑的主張”。同時,歷屆深雙展覽面向城市問題所發起的探索式研究,承載著城市的新觀念與反思性思考,在更宏大的時間維度上,也成為對于中國快速城市化發展歷程的某種映射與記錄。

就“城市與展覽”這一話題,策展人、本屆深雙學術委員會委員崔燦燦從本次與深雙合作的契機談起,他認為本屆的三位總策展人組合形成了一個策展團隊所應有的最好的架構,魯安東是國內最為重要的建筑理論家之一,為深雙帶來了獨特的學術支撐;王子耕出身自建筑師,具有豐富的實踐性經驗,同時又具備視覺轉化展覽的經驗;同時,陳伯康(Aric Chen)作為建筑與設計領域的資深策展人,其豐富的跨國工作經驗將帶來更好的國際化前沿視野,三者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組合。在這一組合下,本屆深雙形成了其獨特的理論建構與展覽結構,崔燦燦表示,這也是他所見過的雙年展中結構最為復雜、內容密度極高的一次展覽。
崔燦燦從本屆深雙學術委員的身份角度提出,本屆深雙不僅需對當下最為緊迫的問題形成討論,也應視作是對近幾年建筑思潮變化的一次整理。此外,就深雙自身的使命而言,它也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表達展覽與城市之間的在地性關聯,為建筑雙年展提供一種展覽邏輯、展覽概念以及策展語言價值。
本屆深雙參展人、眾建筑/眾產品聯合創始人與主持建筑師何哲,作為本屆深雙“物靈之旅”板塊參展人,則借由本次作品創作方案,從“虛”與“實”兩個維度表達了他對于城市與展覽關系的理解。在“虛”的理念層面,何哲提出,本次選取“倒錐形結構”作為呈現,是基于對現有由人類占據生物鏈頂端的三角形生態結構的深層性反思,通過倒過來的三角形椎體,促使人類轉換角度思考人與生態的關系。而在“實”的物質層面,眾建筑從材料本身展開思考,運用100%可回收材料,通過充氣的方式創造出最大化的視覺沖擊效果,試圖以最少的材料實現最佳的形式。與此同時,在倒椎體上方還有另外一個對稱的椎體,展現城市角度能夠被看見的部分,由此形成城市與展覽之間的對話。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韓濤教授認為,本屆主題中的“生”“息”正好對應著城市與展覽之間的關系,他試圖從三個層面來闡釋這種對應關系。第一個層面,他認為本次深雙是一次對城市非物質生產方式的集中加密實驗,在他看來,這也是本屆深雙與以往的最大不同之處。第二個層面,他認為“生”是具有多重維度的,在展覽的不同板塊中“生”對應著城市的生產、生活、誕生、生長等不同的傾向性,在不同傾向性背后也有城市的市民、政府、規劃者、品牌等不同的“生”的主體。第三個層面,“息”具有跨越不同時間維度的多元性,它既指向在傳統神話學或宇宙學中的氣息,也指向休養生息的息,還與當下數字時代的海量信息相關,因此當“生”“息”二者放在一起時,韓濤認為整個展覽也將像百科全書一樣,不同個體所形成的多重主體以及多種物品聚合在一起,便將整個展覽現場變成了一個可閱讀的、復雜的現場大作品。
本屆深雙參展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北京城市實驗室(Beijing City Lab)創建人龍瀛,他從信息化技術與數據科學的角度,為圓桌對話帶來另一思路。在科技發展的智能時代下,技術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工作、生活、出行等方面,甚至連人的思維模式、行動方式也已經被重新定義。龍瀛認為,在信息或技術維度下,科技與數據是否能夠創造一個更加美好、更為光明的未來,將轉換為一個更具開放性可能的答案,未來的科學家、建筑師、藝術家、企業將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方式,從而專門應對收縮城市、中小城市衰敗、房屋空置等城市相關問題。同時,龍瀛表示本屆深雙的內容與生活緊密相關,多元化的呈現方式超越了專業與年齡的限制,全年齡段、不同職業背景的市民都可參與觀展。
本屆深雙“物靈之旅”板塊的參展人、建筑師陸軼辰,作為長期在中美兩國進行建筑實踐的建筑師,對中西方建筑學界的文化異同進行著持續的思考。在他的觀察中,近十年的深圳發生了巨大的迭代式變化,城市整體環境規劃、城市更新進程等均處于持續的變化中。他認為深雙始終堅持以一種清醒的姿態,客觀地看待并回應城市發展中的問題。而深雙的展覽內容與策展實踐形式,如2017年“城市共生”主題下將城中村生活作為展覽本身的呈現方式,在他看來,放在歐美語境下同樣也是少有的。
在本屆深雙中,陸軼辰團隊在思考本次參展作品時,選擇以蘑菇這種非標準化的生物材料為起點,發掘不同于既有城市生長系統的、具有隱藏維度的生態系統。他們希望盡可能地跳出學界傳統在建造與結構等維度上的關注取向,以趣味性兼具思考性的方式,呼應作品所屬的“物靈之旅”板塊的整體概念。
本屆深雙參展人、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車飛,在他看來,今天的城市生活在疫情、信息技術、數字資產等因素的影響下,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對于城市、展覽,以及年輕人而言,我們共同面臨著如何與數字化共存并發展出一種相應的共生之道,如何重新認識線下價值的肉身意義等急切任務。這也成為了建筑師、設計師、行動主義者在這次展覽下的命題與行動契機。
本屆深雙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建筑評論家周榕,從學委的角度首先肯定了本屆深雙在主題敘事上的呈現——跳脫出原有的“雙碳”既定命題框架,轉換為一種極具敘事性與內容密度的主題呈現方式。同時,基于數字時代的特性與疫情形勢,周榕認為,本屆需注重線下布展的預案處理,以及對于線上展覽的認知深度營造,探索時代變化下的新展覽模式與呈現方式。
第二場圓桌對話:“藝術與日常”
第二場圓桌對話,聚焦于“藝術與日常”這一主題,由本屆聲音展演板塊策展人、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主持,朱砂、薛天寵、趙夢莎、田川、費俊、李星宇、梁琛等來自不同藝術領域的嘉賓(按出場先后順序排列)紛紛從各自的日常思考與從業角度出發,談論對于本屆深雙的理解與看法。
在深雙的語境中,藝術、設計與城市公共生活之間,存在著天然且必然的緊密聯系。長期以來,深雙一直將藝術設計的公共性作為自身的關注焦點之一。歷年延續的“深雙學堂”等公眾活動,嘗試結合工作坊、論壇、講座、體驗、導覽等豐富多元的活動形式,讓藝術設計從“白盒子”中走出,更多地融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突破傳統展期活動的單向性輸出,與市民公眾建立多向性鏈接。

在第二場圓桌開始前,尤洋作為主持人首先分享了他所理解的“城市生息”。他認為“生”與“息” 簡單來說就是在城市中的生存和休息,大部分情況下生存就意味著上班和工作,休息則意味著逛美術館、雙年展等市民文化娛樂活動,每個人每天都處于“生息”的結構之中。同時尤洋也提到,社會發展的各個因素都對藝術、建筑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今天大家再度談論建筑這一命題時,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 “聲音”成為了一種容易讓人感受與進入這一議題的介質,或許可以作為一種破題之法。本次他所策劃的聲音展演板塊便提供了相應的延展討論,將帶領觀眾用感官來體驗空間。他以幽默的口吻表示,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這將成為“本屆展覽中最低碳、環保的部分”。
隨后,本屆深雙參展人、建筑師、藝術家梁琛從本屆深雙參展人的視角表達了他眼中的本屆主題。他認為,“城市生息”是一個未被發現的生態系統,打破了人們慣有的對于現實世界的慣性理解,將為人們提供另一個角度,透視觀察城市的生活日常,去觸及那些尚未被注意的東西以及生態。
本屆深雙參展人、獨立音樂人李星宇從自身在亞馬遜叢林的體驗開始,站在“聲音”的角度,闡述了本次參展作品的設計想法。他提及,在亞馬遜叢林里,聲音往往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海豚的呼吸聲和鳥類活動聲,常常在日出時分出現,這對于學錄音的李星宇來說,是十分特別的發現。他嘗試站在聲音的角度,去思考一座城市里人與人的關系,彼此的交互將形成這座城市里,大家共同生活和工作的頻率,或許也能借此機會,讓大家更多地去關注身邊微小的事情。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費俊,以一個“觀察者”的視角,客觀地表達了他所理解的“城市生息”。他認為,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更多地關注“生”的部分,而過快的速度、瞬息變化的事物,都逐漸成為一種壓力。換一個角度來看,藝術工作者如何思考討論綠色設計、環保等話題,調動綜合能力回應這些壓力,思考一種新的工作方式,是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議題。
本屆深雙參展人、鳳凰衛視主持人田川介紹了她在本次展覽中的空間概念:以中國最美的秘境——西藏墨脫為主要內容,模擬墨脫完美的生態環境,將墨脫的生態價值傳遞給更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拉近自然保護這個大議題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距離。在展覽現場的展陳搭建、內容選擇上,田川減少了半戶外空間中的過度介入,反而以順應自然的方式,將降雨、自然光這些未知的部分接納,展品在陳設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褪色、變老,都將是自然和時間的痕跡。她認為在這個過程里,我們將開始思考人如何與環境共處。此外,田川還邀請了九位藝術家,讓他們從“墨脫”的特色出發進行一次藝術轉換,呈現不同的墨脫切面。
本屆深雙參展人、abC藝術書展聯合發起人趙夢莎,從自己做abC書展的心得出發,結合本屆深雙談論了自己的感受。不同于以往的abC書展,本次落地深雙的書展,將會落位在展覽整體篇章的末尾,以閱覽室的形式出現。趙夢莎認為,閱覽室空間與人聲鼎沸的書展現場不一樣,閱覽室更多地希望人們能夠有一處安靜的地方坐下,通過書本重新看待展覽現場。她認為深圳是一個高度人工化的城市,也正是因為這樣,深圳能夠承載如深雙這類具有諸多可能性的展覽項目,可以談論許多前瞻性的話題。本參展項目以“人類世風景:人和自然的雙向介入”為題,為閱覽室選擇了三十余本書,每本書都像是承載著一個個體的宇宙,觀眾在翻書的過程中,便是在親近“宇宙”。
薛天寵是本屆深雙“何以共棲”板塊策展人,也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策展與空間敘事方向召集人。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與學術背景,他從三個方向介紹了“何以共棲”板塊如何與城市發展共呼吸。第一個方向是“空間”,“何以共棲”作為展覽板塊的第一部分,是觀眾進入展區首先看到的地方,是一個提出問題的板塊。由此,他引出第二個方向“問題”。在內容設置上,他更關注“何以共棲”板塊應該提出什么問題、用何種方式提問,與“城市生息”進行呼應。第三個方向是“內容”,板塊的敘述應該與展覽主題和后續板塊有所聯動,并形成一個具有邏輯性的敘事脈絡。薛天寵還列舉了部分合作參與該板塊的藝術家及作品,以及地質學家、生態學家、建筑師、研究機構等,希望能夠盡量通過一個全面的視野,從宏觀的地球生態一直深入到圍觀的藻類微生物,從而提出更多構建未來城市的方式。此外,更多關于深圳在地性的探討與思考,都將在本板塊中提出。
藝術家、設計師朱砂以觀察員的身份,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展覽或許并不能提供解決城市問題的答案,但并不妨礙人們在展覽中得到一些啟示。他對本屆深雙表示期待,祝愿第九屆深雙在11月底順利開幕。
第二場圓桌對話的尾聲,主持人尤洋對本場討論進行總結,他提到,展覽通過知識的組織,對特定時空的觀眾提供一個公共場域,向公眾消費者提供文化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有信息的傳遞、公共空間的營造,也有策展人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的嘗試,大家因為一個共同的城市話題相聚,通過不同領域和形式探討城市發展的更多可能性,是很有必要的,而這也是深雙獨特的價值所在。
■ 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基礎信息
主題:城市生息 | Urban Cosmologies
主展場:深圳粵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廠)
地址:深圳市羅湖區東昌路9號
展覽時間:2022年11月下旬 至 2023年2月底
分展場:前海合作區粵港澳青年創業產業園、南山區南頭古城、龍崗區國際低碳城、龍華區大浪時尚小鎮、坪山區大萬世居、深汕特別合作區新厝林古寨
主辦單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
執行單位:廣東粵海置地集團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深圳市雙年展公共藝術基金會、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專項資金支持: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 2022港深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香港)
主題:集籽種城 |Seeds of Resilience
地址:香港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及天星碼頭(中環及尖沙咀)
展覽時間:2022年8月27日至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