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江:在山里徒步,在午后出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面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就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就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這句話是我在看完藝術家肖江在站臺當代藝術機構最新的個展“山外山”后想到的。肖江的畫無疑是有重量的,從不會讓人覺得輕飄飄。尤其是畫里的綠色,干澀的、生銹的、陳舊的模樣最令人難忘,那些沉默的綠色承載了什么?它們負擔了哪種責任,被賦予了什么樣的情愫?無論山中與室內,人物與景觀,無論是哪一件肖江的作品都有這個顏色,應該有一種專門的名詞形容他的綠色,比如“肖江綠”。






畫面中的山,沒有毛茸茸的樹,沒有遠處樹葉的喧嘩,沒有風的路徑在山中的顯現。而他畫了什么呢?肖江如實呈現了山澗的冷暖,記錄快速流淌的云讓山脈呈現的忽明忽暗,他也執著地捏造了連綿起伏的群山。真實的自然從不會像人工的制景那般充滿心機,自然是沒有重點的。而肖江畫的就是這樣一個沒有重點整體,一種關于山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