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雞,一頭牛
我們到邁阿密的第二天,北京就爆發了據說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霧霾,而邁阿密的藍天就像假的一樣——藍得讓你無地自容。我在當天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轉發了我策劃拍攝的鐵風箏樂隊新歌《北京的天氣》的MV,反響強烈,地震一般。歌中唱到:“北京的天氣可真好/下過雨后像歐洲/刮過風后像加州/其他的時候都像北京。”

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
今年參加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的中國畫廊共5家:長征空間、香格納、麥勒、空白空間和北京現在畫廊。在眾多歐美畫廊的包圍里,中國畫廊顯得有些勢單力薄。我們是第一次參加邁阿密巴塞爾,感覺美國人對中國藝術知之甚少,來我們展位盤桓停留的大多是與中國有些淵源的西方人,當然也有少數因為探奇心里而來詢價的,也結識了幾家美國和歐洲美術館的館長、策展人什么的,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余曉在公共空間展出的裝置作品《海拔》,是公共空間唯一的一件中國藝術品,也頗受好評和青睞。

余曉在公共空間展出的裝置作品《海拔》
中國藏家出現在現場的很少,或許是太遙遠的緣故吧。海外華人藏家倒是有一些,而且他們頻頻出手,收獲頗豐。C先生在展會停留三天,買下近20件作品;D先生在展會的五天時間里,天天泡在會場,被我們稱為“最用心的藏家”,最后一天他告訴我,他有6件作品入手;S小姐買了3件;還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巨賈X先生,據說他“瞎買”了10件。這幾位我認識的藏家大多數是在買西方的作品,對中國作品只是偶爾兼顧而已。我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問題是我們的作品要靠什么去打動人?

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公共項目
邁阿密巴塞爾不像瑞士巴塞爾和香港巴塞爾有兩層樓的展區,它的畫廊全部集中在一層,所以貌似巨大而壯觀,走死個人了!歐美的超級畫廊基本都選擇了做群展,占空間占地盤兒的作品特別多,多到我真想忽略它們。架上繪畫當然也很多,架上繪畫基本分成三類:一類是“硬通貨”,所謂的成名藝術家,價格在20萬美元以上,部分作品在開幕當天還有可能買到;一類是“當紅炸子雞”,被全世界藏家和dealer緊盯,價格在15萬美元以內,大部分于開展前就被人“鎖定”,開幕當天只走個“驗貨”程序,此類藝術家多生活在紐約和洛杉磯,或被紐約和洛杉磯的畫廊代理;第三類是“經典作品”,大畫廊基本上都有“二手貨”販賣,這些作品價格昂貴,也許是畫廊真正賺錢的部分。佩斯畫廊的主體展位,在做路易斯?內維爾森的雕塑回顧展,略與其他畫廊的排兵布陣不同。巴塞利茲的作品很多,且都尺幅巨大,分散在不同的畫廊里。
下面說說我感興趣的。

杜塞爾多夫畫廊 Beck&Eggeling
我們畫廊對面的展位,是杜塞爾多夫的畫廊Beck&Eggeling ,他們做的是Heinz Mack的個展。Heinz Mack 是我一直喜歡并且研究的對象,真是踏破鐵鞋的感覺。這哥們兒是德國著名的“零”藝術團體的創始人之一(很多人誤會以為于克爾是“零”的創始人,其實于克爾是稍晚加入的。當然,于克爾也勉強可以稱為創始人,只是有個先來后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各種材料的形式主義實驗,特別是光與其他材料的關系,材料中的“光源”等,他同時也是“歐普藝術”的代表藝術家。1964年“零”在卡塞爾文獻展上合力“向方塔納致敬”,1970年他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1977年他再次受邀參加卡塞爾文獻展。他是一個瘋狂的科技型藝術家,使用廉價材料卻必須帶有金屬光澤,而且對光的要求至高無上。他作品的市場價格一直被忽略,但現在似乎正在咸魚翻身。我向畫廊詢價,即使是巴掌大的作品,也要十幾萬歐了。

德國科隆 gmurzynska gallery
恰逢其源于德國科隆的gmurzynska gallery畫廊成立50周年,他們特邀意大利著名策展人、貧窮藝術理論的奠基人策蘭,在本次博覽會上策劃并設計了一個密集型的大群展,作品涉及上下300年的藝術,眼花繚亂,極其吸引眼球,是最受矚目也最人潮洶涌的展位,即使你非常熟悉藝術史,如果不看介紹也難以摸清策展思路。

邁阿密當地畫廊 Fredric Snitzer Gallery
邁阿密當地的畫廊Fredric Snitzer Gallery,榮譽展出紐約藝術家Alan Sonfist 70年代初的銅雕和圖片作品。Alan Sonfist不是大地藝術家,而是自然藝術家,他覺得自然脆弱而敏感,需要呵護。他在自然的空間里進行大規模的空間設計,目的除了藝術,更重要的是與自然相諧,并且保護自然。他是人類文明的野蠻人,是自然的文明人,他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天然去雕飾。他參加過很多重要美術館的展覽,以及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巴黎雙年展(早期的巴黎雙年展非常重要,是年輕藝術家的重要孵化器)等。

在佛羅倫薩、米蘭、巴黎和倫敦都擁有空間的Tornabuoni畫廊
在佛羅倫薩、米蘭、巴黎和倫敦都擁有空間的Tornabuoni畫廊,異常齊整地展示了意大利戰后前衛美術各集團領導人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如今“賞心悅目”這個詞基本從描述現當代藝術的文字中退出了),“貧窮藝術”的米開朗基羅?皮斯托雷多,概念藝術家也是“貧窮藝術”家的博艾迪(好大一張啊),“零派”的恩里克?卡斯特蘭尼,單色繪畫先驅也與“零派”有千絲萬縷聯系的Paolo Scheggi(音譯:炮樓?設計),當然還有方塔納!還有一個生于烏拉圭但基本屬于意大利的雕塑家。這個展位冰涼冷酷,但藝術自有溫度。

紐約Francis M.Naumann畫廊
紐約的Francis M.Naumann畫廊展現了極其誘人的杜尚、曼雷、皮卡比亞達達主義時期的作品和瑪塔的超現實主義,杜尚的那個裝有他所有名作復制品的小盒子太感人了。而在該畫廊“典藏”單元展示的杜尚妹妹蘇珊的繪畫,讓我啞口無言,您看呢?我看,即使是歷史也翻不了身,但“杜尚妹妹”勉強算個噱頭吧。

紐約Maxwell Davidson 畫廊
紐約的Maxwell Davidson 畫廊是我在本次博覽會上最心儀的畫廊之一,因為他們展出的是,我一貫鐘情的那個市場價格一路走低而實用商業領域一路看高的歐普藝術(含動效藝術)。蒂姆?普倫蒂斯的閃亮作品照耀美國,運通、花旗、美孚、美國銀行、惠普、AT&T,日本、韓國、歐洲、大洋洲也都有他設計的空間和空間裝置;克魯茲—迪耶茲成名于巴黎,他從委內瑞拉家鄉的植物受到啟發,將南美洲的郁郁蔥蔥帶進他光怪陸離的作品;喬治?李奇小時候因為喜歡玩兒弄自家窗鎖,戀上機械,學藝術后,除了畫畫,他對工程力學感興趣,氣流,光影,他還自己設計機器甚至是螺絲;索托是邁阿密的紅人,我不僅在邁阿密巴塞爾藝博會的很多攤位上見到他的作品,也在周邊的幾乎所有博覽會上見到,他迷離的氣質就是歐普的代言;當然也少不了卡爾德。

紐約P.P.O.W畫廊
紐約東村的。沒有一個大紅大紫的名字,作品也平實得像個普通人,但正因為如此,這個展位在整個展場里顯得卓爾不群。雞站在一群鳳凰里,牛逼的是雞。
邁阿密的藝術多如牛毛,看得我都想變成一頭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