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差別優異
三聯出了一本書,《我不原諒——一個90后對中國教育的批判和反思》,書里談到了“無差別優異”的問題。作者舉了個例子,中國家長參加美國學校的家長會,總愛問老師,自己家孩子的短板在哪里?還有什么缺點?美國老師很奇怪,他們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優秀的地方,應該發掘他們的特長,發現他們各自的精彩,為什么要總是要和其他的孩子比,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呢?美國老師的這種想法,體現了“無差別優異”的原則。
所謂無差別優異,如果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各有各的好”,或者“各美其美”,不要搞成統一的標準。只是,中國家長普遍還接受不了這個觀點。中國教育從古代開科取士開始,就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習慣了。統一尺度當然有好處,比較公平,無論貧富貴賤,是好是壞讓分數說話;不好的地方是,嚴重地扼殺了個性。
其實,最適合無差別優異原則的,應該是藝術教育領域。
在藝術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中,最后脫穎而出的,永遠是那些比較異端和另類的學生,而入學考試成績最好的人,得高分的人,最后往往比較平庸。為什么呢?因為好學生最大的愿望是滿足標準,結果丟掉了自己。
現代藝術教育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在嚴格的規訓中把可能的藝術天才悄無聲息地扼殺了。回頭看看,古代的文人畫家,都是業余的,沒進過學校,畫得挺好;現在學中國畫的學生,天天訓練筆墨,臨襲古人,如此專業的訓練,為什么反而不靈呢?
還是標準化的問題。所謂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標準化。藝術院校從招生開始,就種下了日后的結果,特別有苗頭的學生根本就進不來。大家按一個標準考素描、考色彩,你要離經叛道,誰要?不說考進學校,就是考前輔導班的老師,就早早把你滅了。
那些有點靈氣,有點小苗頭的學生,進來之后,經過漫長四年的訓練,按統一教學大綱,學了一些技法,然后那一點點個人化的小苗頭也被掐得差不多了。總之,這事特別矛盾,要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總是要打分吧,只要一打分,問題就來了。老師只有自己的一雙眼睛,他有自己的偏好,縱使他能夠容忍多元化的選擇,能夠理解其他人不同的觀察和感受,他總要通過評分,來分出好壞差異,所以,他又如何能夠超越評定優劣、好壞的規則,站在無差別優異的立場來評分呢?
好在當代藝術在價值觀上,是顛覆統一標準,強調個人差異的。這一點應該是和學院派藝術相比最大的不同。當代藝術中,好多人并不是正規科班出身;就是科班出身的當代藝術家,他們一般也不是“好學生”。
然而,當代藝術盡管在創作上推崇無差別優異,然而市場又把它標準化了。某個畫家出名了,收藏的人多,價格上去了,對其他畫家而言,可能產生一種暗示,他不會去想這位出名的畫家是如何彰顯了個人的個性和智慧的,而是想,是不是也應該走他那樣的路子,才能夠獲得市場的成功。如果大家都這么想,不僅把自己毀了,也把當代藝術毀了。
說到底,當代藝術的消費者,收藏者,也要依循無差別優異的原則,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斷,“各得其所”,如果一味跟風炒作,最后誰都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