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現實主義
畫家張路江從2011年10月開始,用了35天,在廣州珠江新城一座還在施工的大樓第29層,用寫生的方式創作了一幅大型油畫《地王的誕生》。
從29樓窗口望下去,在一片高樓的包圍中,是一個完整的城中村,名字叫冼村。當然,冼村的日子也長不了,它也即將面臨拆遷的命運。張路江就像畫油畫風景一樣,畫城中村這種即將消失的城市風景。畫這個曾經熱鬧非凡的地方。
城中村這種地方,在許多人眼里是“毒瘤”,而在另一部分人眼里,則是福地,是一個最有生機和活力,最富于孕育性的地方。大排檔、燒烤攤、啤酒把詩人、記者、做淘金夢的青年和性工作者、爛仔、制假證的、賣假藥的聯系在一起,讓他們各得其所;夜半三更,這里依然長樂未央,青春、欲望、夢想的話題在這里彌漫、碰撞,直到天明……
《地王的誕生》是俯瞰式的構圖,三面高樓,圍合著冼村,整幅畫是灰蒙蒙的調子,仿佛籠罩著一層難以言說的凄清和惆悵。作者有著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把握空間的結構能力。由于是現場寫生,眼前的每一棟樓,每一間房子在畫面中都要有交代,在色彩關系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讓整個城中村像一群人,讓每棟房子都有自己的表情,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一個機器復制的時代,作者以這種手工勞作方式,畫這種冷僻題材,幾十天里每天攀登29樓,這種堅持是在更誰較勁呢?
只能說,這是一種現實關懷,是一種對于城市,對于一些人生活痕跡所表達的一種態度。如果按照傳統油畫寫生創作的作品來衡量,它應該仍然也算是關注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作品了吧!可是,它又不簡單地類同過去,那么,它與傳統現實主義有什么不同?它的當代性又體現在哪里?
據說,現在關于現實主義的定義,在全世界范圍內有上千種之多,有“開放的現實主義”、“無邊的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心理現實主義”……張路江是現實主義中的哪一種?
他最大的不同就是“低調”,所以他的作品姑且可以稱之為低調現實主義。歷史上,所謂現實主義藝術作品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愛“裝”的現實主義,它很高調的,很尖銳、很犀利的,在它的思想方法中,進步和落后,光明和黑暗,界限分明,一目了然。還有一種是“不裝”的現實主義,它當代對藝術“祛魅”之后的現實主義。因為當代的思想坐標已經不再是線性的,二元對立的了。新與舊,傳統與進步,善和惡,不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當藝術家一旦把他描繪的對象歷史化、問題化,他的藝術就不再是一種簡單地表態。
“不裝”是低調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特征,它傾向于低姿態,不拿腔拿調,不主張太把自己當回事;它懷疑、批判,包括自己在內……
《地王的誕生》顯然是有想法的,但是它沒有直接說,它對那些懂得中國的城市和城市化,懂得城中村、懂得拆遷、懂得城市的中心和邊緣意義的人才是有意義的。
更重要的,還是態度。這種現場寫生的創作,為當代油畫開創了一種復合性的創作模式。具體來說,它吸收了公共藝術、行為藝術某些因素,創造了“五個現場”。
第一個現場是被描繪的現場,冼村和周邊的高樓。有心人在畫面的冷靜無言中,可以讀到沖突、對峙,可以在安靜的即將拆除的聽到一些人的聲音。
第二個現場,是創作的現場,在29樓,一個視野開闊,正好可以俯瞰全部冼村的地方。這是創作者與對象的直接觀察,直接表現的現場。對許多人而言,也許這是一張照片的事,但是對張路江而言,這是一個思考、回憶的過程。
第三個現場,是展示的現場,作品完成后,這里變成了展場,在這個未完工的大樓里,這件油畫公開向社會開放,觀眾可以登臨29樓,在對比中一面觀看現實的冼村,一面觀看藝術家筆下的冼村。
第四個現場,是批評和研討的現場,油畫正式展示的這天,來自全國的藝術批評家在29樓,面對冼村、面對作品、面對前來參觀作品的觀眾召開了現場研討會。
第五個現場是影像拍攝的現場,從張路江有了畫城中村的想法之后,得到了影像藝術家的關注,所以,一直都有攝影師在現場跟蹤拍攝,它也是一個獨立的視角,以上所有現場所發生的事情,都被另外一雙眼睛所觀看,所拍攝。
由此可見,五個現場的背后,呈現了復雜的時空關系和錯綜復雜的觀看關系,在這種復雜的關系中,《地王的誕生》雖然低調,但決不單調。
這就是低調現實主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