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主義
中國第一代當代藝術家,以集體主義的方式終結了集體主義時代。
100年以來,中國現當代藝術發展至今,中間有40多年似乎是斷裂的,就是從抗戰開始到“文革”結束,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沒有斷裂,就是都與社會政治發展為伴。這個線索始終存在,所以到了80年代,第一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那么集中地表現出政治態度,其淵源遠不止于“文革”的影響。民國初期,政治家對推動西方藝術的引入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抗戰破壞了現代性發展的整體景觀,但西方現代性對國內藝術實踐以及她參與國內社會現實,兩者相結合導致藝術巨大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建國以后,意識形態對藝術實踐的要求更加一體化,藝術完全臣服于政治表達,藝術也從整體上成為集體主義的一部分,藝術家們則在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下完成了自己的“個人”創作。
80年代產生的中國第一代當代藝術家群體,也就是當前最為人們熟知的、最有市場號召力的一代,是在集體主義時代培育下成長起來的最后一代藝術家,骨子里是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的一代,即便他們非常努力地希望擺脫集體主義價值觀,這種努力也是集體性的。
集體主義 是 社會主義 的 核心價值 理念,“集體主義主要內容是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 出生在上世紀50、60年代的這一代藝術家,到79年改革開放的時候,他們已經走過了人生的少年乃至青年時光,無論是他們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還是道德規范的反映,都表明他們的情感、心理和思想具有集體主義特點,他們的根扎在集體主義時代。
8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價值觀開始發生變化,開始強調個人的主體地位、自己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文化領域的價值觀變成以個人主義價值觀代替原來的 集體主義 價值觀的趨勢,他們開始集體逆反,努力脫離之前對意識形態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之前意識形態不給藝術創作留有任何個人空間,文革結束之后,當代藝術家們逃離體制思維,向西方學習,是集體性的轉身,對意識形態的叛逆是集體性的。雖然每個人吸收的西方經驗各有不同,導致作品的表達和樣式呈現著個體化的特征,這也是他們對于“獨立的自我”要與眾不同的追求的反映,但精神上他們是集體化的,個體間的區別不大。
他們是集體主義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最后一代,卻成了集體主義最叛逆的一代,表面上看,作品最想逃離的就是“國家和集體的利益”,但他們集體叛逆的出發點和針對性又有很強的一致性,不約而同的都是針對“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的,都是從這一點上出發逃離和叛逆的,因而整體上有著明顯的集體主義特點。廈門達達、西南群體、北方群體等等國內不同藝術群體間從這個角度都可以找到一致性特點,到90年代中期的政治波普和艷俗藝術,這些色彩和思維特點還依然存在。集體叛逆的結果是集體主義時代的終結。
在他們開始集體叛逆的時候出生了一代年輕人,即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群體,他們真的不一樣了。人生經驗與前面一代藝術家決然分開,最大的區別是新一代出生和成長于市場經濟時代,完全與集體主義沒有任何關聯,從意識上完全不具備或者說“被擺脫了”集體主義精神,他們是個體化的一代,當代藝術的特征會因為這兩代人的巨大差異產生非常大的變化。
可以說,80年代的中國第一代當代藝術家們,是集體主義的最后一代,他們以集體主義的方式終結了他們成長的集體主義時代。他們是個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