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急著叫好,沒有小而美的藝博會這回事

藝術自媒體人、姐夫拍創建者胡湖
看藝博會后畫廊老板們對媒體說著各種言不由衷的話,是一件有點殘忍的事。對實際收成心知肚明的展商,不如如何苦笑著面對「不賣也贏」的會后報道。
僅僅幾年前,中國的藝博會還和春拍秋拍一樣保持著半年一次的默契,而今,每月不飛幾趟國內國外藝博會,你可能要為自己的不在場多編造幾個理由。
關于CIGE的點贊和吐槽還沒結束,朋友圈已經在刷去倫敦Frieze和巴黎FIAC要帶的衣服了,月底參加臺北藝博會的機構們,已準備好新一輪群發展訊的攻勢。
當巴塞爾收購ART HK,Frieze落地紐約,TEFAF覬覦北京之時,中國的藝博會卻在經歷一次推倒重來。老牌藝博會剛滿十歲就已暮氣沉沉,異軍突起的新藝博會們正因小而美而不斷博得掌聲。
由于誕生的時間太短,很難判斷這是一種權宜之計,還是一種長期策略。在誰都沒做大之前,小而美會帶來一些安全感。但如果因為一點形式上的探新討得了些許口彩,為此而飄飄然,那可能等不到藝博會之間進入你死我活的階段,就已經忘了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作為藝術行業一級市場最重要的商業形式,藝博會核心競爭力的落腳點理所當然是商業,在我看來可以簡單歸納成兩點:對藝博會而言看規模,對畫廊而言看銷售。

成為當地的「獨角獸」,是一流藝博會必須要過的一道坎
「銷售」
比較好理解。如果沒有銷售,畫廊無法承擔日益高企的展位費和差旅成本,虧本買賣都不會長久。博覽會要保證的,是必須能請到足夠多的有購買力的客人,而且這些客人是平時畫廊請不到的。
如果藝博會的核心服務不是指向銷售,做再多的創新,再多的表面功夫,也打不過展商自己的算盤。
「規模」
會有點費解。藝術圈向來重品質和口碑,但對藝博會這種嚴重依賴地域性,同時又面臨國際化競爭的商業模式,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做大規模事實上已經是唯一的選擇。同一個城市可能出現多個高品質的藝博會,但規模巨大的藝博會往往只會出現一個。

數據來自藝博會官網或新聞稿
在巴塞爾計劃選定香港拿下亞洲市場之前,已深耕4年的ART HK吸納的畫廊已經高達168家,發展趨勢如日中天,如果巴塞爾另起爐灶,不知何年才有今日的局面,價格合適,收購ART HK就是最明智的選擇。巴塞爾入股后,2012年第五屆ART HK的參展畫廊達到創紀錄的264家,2013年變更品牌后,香港巴塞爾一直維持在200家以上的規模。
而在紐約,剛舉辦四屆的Frieze在規模上已經超出了紐約軍械庫博覽會,尤其是今年7月軍械庫執行總監又遭邁阿密巴塞爾挖角之后,這個昔日的老牌藝博會已經危機重重。
反觀上海,幾乎同時出現了三四個品質相當的小型藝博會,一時風光無兩,但長遠來,相安無事的平靜一定會被打破。
在互聯網行業,流行將估值達到10億美金的公司稱為「獨角獸」,現今的趨勢是獨角獸們紛紛合體,美團與大眾點評、快的與滴滴,58與趕集、攜程與藝龍,這些公司無一例外都是曾經的死對頭。每個垂直領域的王者都不甘心做一家小公司,但促成合并的難言之隱,則是兩強并立所導致的消耗,最終會把雙方都拖向深淵。
當然,讓習慣了各占山頭的藝術圈去簡單效仿這種公司之間的合并并不那么現實,簡單追求規模而忽視品質可能犯下更嚴重的錯誤,藝品關稅也一直是阻擋中國藝博會做大的客觀因素。
但對未來的影響暫且不論,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早已在藝術圈顯現,在超級藏家、超級藝術家、超級拍賣行、超級畫廊、超級美術館一個個出現,占據著越來越多話語權和注意力的時候,可以期待中國的超級藝博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