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姆雷對空間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層
2023.07.06
iSGO Gallery(上海)將推出藝術家戰興隆個展《視界:重像效應》,特邀藝術評論家及策展人惠書文擔綱策展。此次展覽將展出藝術家戰興隆近年來創作的50余件作品,涵蓋繪畫、綜合材料、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媒介,并于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下午16:30舉辦開幕儀式,期待您的蒞臨!
展覽文章
視界:重像效應
文/惠書文
“視界”不僅意味著一個事件剛好能被觀察到的那個時空界面,還是統攝著作為個體在一個相對視角范圍內的主觀想象。對于戰興隆來說,將物質“真實”視覺的一種異化處理,并置于現實與虛擬兩者之間,從而達到生產者與場域、介質中的一種微妙的情緒平衡關系。
戰興隆擅長敘述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表達,他以現實之物并作主體物,《潮汐·夜空·伽利略之眼》正是通過人工智想合成,以及虛擬現實、構想性等方法重塑一個“現實版”的星球,對于氣流、火焰、星系、行星帶等物象的描繪,再現兩個星球在一個空間里的逐力和拉伸。從本體論上來看,藝術家把虛擬和再造現實交匯為一種新的實在,即“虛擬實在”。同時,鏡像世界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更傾向于非虛構性質。
從其影像效果來看,《黑洞-1號》在靜態和動態之間相互扭轉、對話,在某種程度上,它與增強現實相似,但影像的軌跡則是對數字化顯現的獨立展現。《天外》中綠外線的跟蹤旋轉、煙霧的漂浮,在NASA采集宇宙震動波段音效下,被嵌入更多虛擬多元的現實元素,這無疑是在感召時間流變于太空深處變化的知覺體驗。
當符號成為視覺的中心,身體帶來與世界交流的通道。在“面對事物本身”時,先驗的構造或先驗的還原,將返回到“生活世界”。繪畫—《黑洞時空系列》將處于三維空間中的坐標體系轉換到二維平面上,“坍縮”不僅描繪著重量和速度的下沉,還應力著黑洞坍縮時的瞬間想象。繪畫—《醒茶系列》將抽象語義的面貌更加純化,個體情緒的調動成為畫面的主旨,即反應出并不是單純地復制現實世界的圖文,而是要對復制的信息進行重新修正和編排。
“重像效應”對應的是我們的目光所及,即“在自身中顯示自身”。在天文學中,重像效應表現為引力透鏡現象,即遙遠星體發出的光經過大質量天體(如星系團)時,由于引力作用而被彎曲,形成多個影像。繪畫—《秉燭夜游系列》強調創作者回到筆墨之間,而個體的目光凝視成為實驗材質的黑白基墊,氣韻和偶發性變為鏡像。繪畫—《天文對稱性系列》帶入拉康所說的“目光”,這種目光其實一開始就出現在鏡像之側,“在獲致鏡中身軀形象的歡悅中可以支配的是這個只露了個角的最易消隱的東西:目光的交換”。
反觀《神山風景系列》、《聾石頭與風景系列》,戰興隆更加注重傳遞現實世界中的圖像景觀,并在虛擬空間之上疊加了現實文本,諸如各式風景和山石等具象形態物的植入,簡潔而具表現力的“里程碑式”的塑造方法,緩慢鏈接著個體與自然等象征物的生命關聯。
視界:重像效應,不僅勾連了原始和遠方的意識現象,同時也印證著戰興隆從多維角度對于生命體和對自我存在的心理叩問,而他在不斷描述和分析藝術觀念、形式和法則的構成過程中,生成一個在現實語義下有關觀念的規定性(意義)的實在性的明證。
王禮軍
葛姆雷對空間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層
2023.07.06
向京
同為雕塑藝術家的向京談路易斯·布爾喬亞
2019.04.08
黃燎原
黃燎原眼中的邁阿密海灘藝博會有哪些亮點。
2015.12.23
邱家和
內地雨雪初霽,香港卻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爾藝博會3月...
2015.03.10
陳 歡婷
其實只靠花了十億元買畫,并不能把一個美術館推向國際。 感覺...
2015.11.12
胡湖
看藝博會后畫廊老板們對媒體說著各種言不由衷的話,是一件有點殘...
2015.10.20
金耕
剛剛做完彭小沖的新水墨展“水中花”。這個在我職業生涯中用時最...
2014.03.11
金閃
用棍子撬開門,泥地上有兩個塑料垃圾桶,一個藍色的,一個紅色的...
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