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婉貞 全部共 12 篇
-
2016年香港畫廊統計報告
2016年5月12日 專欄
市場帶動城市經濟。香港開放的市場體制及面向大陸、背向亞洲市場的優勢創造了亞洲區最大的藝術博覽會。博覽會主導這十年的藝術市場動向,改變了原本以拍賣市場為主導的地位,也直接向政府展示了藝術推動經濟成長的實力。
-
概評威尼斯雙年展
2015年8月26日 專欄
威尼斯雙年展,或泛稱為歐美式的(又或者你一定要偏執地讓它代表“全球”)雙年展操作,不難逃這樣的討論:“量”多過于“質”的展現,空間與作品是否對話,議題大過藝術、要國際聯結還是本地發光。
-
藝評,在香港,真是無地自容
2015年7月28日 專欄
現在,在香港,還有誰想說自己是藝評人,我會頒給他一枚勛章。
-
藝術登陸新加坡
2015年2月27日 專欄
新加坡藝術周剛在1月底舉行完畢,連同國家美術館、畫廊及藝術機構等超過三十三個活動,邀請了數十個國際藝術傳媒,包括從英、美、法到印度、菲律賓、港臺,及日韓等歐亞國家的藝術雜志編輯共聚一堂。預算手筆之大,國際網絡之廣,令人刮目相看。
-
人人都是收藏家
2014年12月23日 專欄
現在,藝術進入商場,美術館的藏品也與普及藝術品平起平坐,再爭論誰高誰低,似乎已經沒有意義。群眾就是力量,獲得群眾支持的藝術品,只要有財團相信它便可以帶入消費,有人愿意消費幾千元換得一個藝術紀念品,就是財團愿意投資的藝術。
-
視覺評論的亂象
2014年10月29日 專欄
如今中國當代藝術之所以如此蓬勃及快速的聯系西方,中國經濟扮演的角色其實僅是助力。八九十年代,若沒有西方的評論者、收藏家與如今已在中國擔任重要藝術機構館長且“會講普通話”的評論人的引介,如同南韓與日本,世界對中國當代藝術可能還在盲人摸象。
-
手稿,一項獨立欣賞的藝術品
2014年9月10日 專欄
對于手稿的保存、研究及收集,仍然是藝術數據庫里建構藝術家檔案重要、不可或缺的獨立項目。
-
臺灣的小清新投資學
2014年7月23日 專欄
跟朋友聊到文創產業在臺灣的發展,個個搖頭。如同位于中環鴨巴甸街的舊已婚警察宿舍重新活化后的PMQ元創方一樣,個個想象將如同臺灣一樣有不同有趣的小店,同樣讓人失望。
-
藝術就是這么麻煩
2014年6月24日 專欄
或許你也有相同經驗。走進畫廊總是戰戰兢兢,冷峻的感覺不完全是因為白盒子的空間,展覽可以完全沒有簡介、藝術家作品沒有標示說明卡,若幸運在柜臺角落尋找到一張價格表,還會被那紅色圓點的標簽搞得七上八下,到底這幅畫為何值一百萬,又已經有幾個版本被買走。
-
巴塞爾藝博會的營商典范
2014年5月20日 專欄
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剛剛結束,吸引了接近六萬五千人的觀賞人數。巴塞爾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場值得觀賞的藝術展,不如說是一個值得學習的經濟模式。
- 01 世界靠邊站!雕塑要給自己留出一席之地
- 02 向京談布爾喬亞: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就不虛此生
- 03 一只雞,一頭牛
- 04 重心遷移:香港巴塞爾重訂日程表
- 05 十億買畫能不能成就一個國際美術館?
- 06 先別急著叫好,沒有小而美的藝博會這回事
- 07 酒中探花 展覽手記
- 08 S.A.S
- 09 王廣義早期作品的流標是對集郵式收藏的告別
- 10 新資本論
- 01 世界靠邊站!雕塑要給自己留出一席之地
- 02 酒中探花 展覽手記
- 03 十億買畫能不能成就一個國際美術館?
- 04 一只雞,一頭牛
- 05 重心遷移:香港巴塞爾重訂日程表
- 06 向京談布爾喬亞: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就不虛此生
- 07 先別急著叫好,沒有小而美的藝博會這回事
- 08 S.A.S
- 09 王廣義早期作品的流標是對集郵式收藏的告別
- 10 打造藝術的“消費體驗”環境
本周熱門資訊
瀏覽更多- 01 肖江:在山里徒步,在午后出神
- 02 墨齋新展 井上有一與李華生的心畫
- 03 沈遠“垂釣”,一份2019-2022的備忘錄
- 04 14位提名藝術家攜作品亮相第四屆JINGART藝覽北京,展示新銳藝術力量的先鋒實踐
- 05 近二千件佳作重器亮相永樂2025春拍,就連Labubu也來了?!
- 06 藝術家傅天天最新個展“鐵屋子”,一次關于現代人精神狀態的深度凝視
- 07 戴陳連“母親三部曲”系列第二部 演繹《給媽媽的二十首詩》
- 08 畫什么都是一樣的,星空間呈現張暉近作
- 09 郵票中的世界名畫之未寄出的光與信:梵高、莫奈與印象派大師的紙上交響主題展正式啟幕
- 10 技術與生活的關系 | AI生成式技術應用課程展